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考古资料看西汉以前新疆与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交往张玉忠西汉张赛“凿空”西域前,古代新疆地区已同祖国中原大地存在十分久远的历史联系,不仅在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同时也被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证实。①新疆同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最早发生在何时,是通过何种途径发...  相似文献   

2.
新疆现代史研究的拓新之作──谈《新疆现代政治社会史略》周用宜在新疆历史研究的百花园中,与古代、近代新疆研究相比较,现代新疆历史研究就显得相对静寂。依笔者所见,国人的现代新疆史综合性研究之作仅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的《新疆简史》第3册,张大军著、...  相似文献   

3.
漫长的岁月里,分布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的9542处历史文化遗存,充分展现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及祖国其他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底蕴深厚、生命力强大的中华文明标识。  相似文献   

4.
夫余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腹地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共有近700年的历史,是汉魏之世东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大族和强国.本文以现有史料为依据,探析夫余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王德厚室韦又称“失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其族称最早见于《魏书·失韦国传》,其后的史书均称室韦,见载于史达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室韦与其毗邻的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特别是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新疆古代社会生活史这一专题研究而作。文中简略介绍了与该研究相关的新疆自然地理风貌、生态环境,历史上众多民族的分布、融合,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及内地对新疆的管辖、统治这几方面的情况;介绍了该研究可以运用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可以参考的研究成果;指明了该研究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成书的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7.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与民族分裂交织,由于南北方各种力量之间的消长变化,特别是居于中原正统地位的汉族地主阶级,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种种原因,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原因,导致自身腐朽没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发展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动乱与分裂,中原汉族和南方地主阶级显得无能为力,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由北方少数民族来承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共享实践活动的成果,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相互交换、占有、融合和利用,不同文化之间互通有无,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文化交往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表现出时间性和空间性等特征。研究新疆各民族文化应当以文化交往的历史追溯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形塑发展,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认知新疆各民族文化,既要立足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史,更要以中华文化作为大背景和大视角;既要着眼于新疆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更要放眼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既要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更要看到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凝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与民族分裂交织,由于南北方各种力量之间的消长变化,特别是居于中原正统地位的汉族地主阶级,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种种原因,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原因,导致自身腐朽没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发展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动乱与分裂,中原汉族和南方地主阶级显得无能为力,最终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重任由北方少数民族来承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浓厚重商传统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传统商业贸易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因,既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重要关系,又与维吾尔族特殊经济结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同时受到国家商业政策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维吾尔族传统的商业发展史,益于探索维吾尔族现代商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经历了起源、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根据考古学材料和文献的记载,环北部湾沿岸的文化既有本地的特色,又与中原文化,以及东南亚、南亚等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北部湾沿岸的合浦、徐闻等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点。环北部湾沿岸的农业文化、商业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珍珠文化、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当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浩浩田畴,茫茫荒漠,茵茵草原,皑皑雪峰。一条东起我国古都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横越新疆大地,开通了我国古代同世界规模宏大的经济文化交流。沧海桑田。2100年的时光流逝。自1830年英国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的铁路开通,迎来人类的铁路时代;自1958年12月,兰新铁路铺轨到新疆的天河车站,结束新疆无铁路的历史。今天,一条起自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直抵大  相似文献   

16.
边吉 《中国藏学》2017,(1):185-186
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双智、中国藏学出版社原总编张羽新先生经数年的辛苦搜求整理,严加考订选辑、研究编著的《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珍稀史料辑校》最近由学苑出版社国内外发行。全书120余万字,精装上下册。众所周知,承德市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曾经是清朝塞外皇都和第二政治中心,我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和它有关联,同时也承载着西藏、蒙古、新疆等边疆民族的历史。清代有关西藏和新疆等边疆民族  相似文献   

17.
蒙古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国,标志着蒙古民族的初步形成。但是蒙古帝国是一个以分散的流动的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草原国家,这决定了蒙古帝国政权的不稳定,很容易像匈奴、突厥等游牧国家那样瓦解,这对刚刚形成的蒙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而以稳定的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元朝的建立,不仅为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之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丰富了蒙古民族的内涵。元朝的建立对蒙古民族形成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我国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事例。很多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就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而他们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更是得助于中原又化的支撑,他们依靠游牧文化打天下,而利用中原文化治天下,客观上促进了现今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农牧文化的结合、中国古代农牧民族的碰撞;是推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锡伯族共有83,629人,以大分散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三省、内蒙等地。其中长期定居新疆的计有2.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伊犁河谷丰饶的察布查尔平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锡伯族于1954年3月25日正式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流传民间的锡伯族古代诗歌,是和锡伯民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相伴共生,发展丰富起来的;同时也是和民族意识从蒙昧到文明、从自在到自觉的民族精神历程相呼应的。这些民族民间诗歌,历史久远而内容丰富,形态多样而诗情并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佚亡或断章残缺。根据现有文学史料,古代锡伯族的民间诗歌主要有原始宗教歌、创世性叙事古诗、生产劳动歌、风情习俗歌、故事诗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9.
土司文化:民族史研究不能忽略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我国民族史研究的取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民族史研究专门化的主张,认为土司文化是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不能忽略的领域,民族史研究虽然摆脱了中原王朝史框架,但不能回避国家政治的历史,运用历史的政治人类学方法,民族史学可以在诸多领域实现与土司学的对接和转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