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遵循“循环为市场经济的本质、畅通为循环的内在要求、开放为内外循环畅通的关键、互促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四个层面的理论逻辑,要求实现四个方向的转变:市场需求战略从以出口市场导向为主转向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市场竞争优势从要素低成本优势转向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价值增值从以技术引进为主转向科技创新自立为主,市场开放策略从以对外开放为主转向对内和对外开放协同。针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存在的政府职能偏位导致市场根基不稳、市场制度规则和设施等主体建设滞后、创新驱动供给的支撑作用不强、内外开放不协同导致循环动力不足、既有分配格局对市场需求的牵引有限等难点和堵点,应以厘清市场与政府治理边界为基础,促进政府职能向强化法治和监管服务为主转变,健全高标准的统一市场制度规则和设施,推进创新驱动的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内外协同的开放体制,并配套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振兴中国东北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于市场经济改革,制约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一要改变经济发展赖以成长的制度环境;二要改变政府职能定位;三要改变政府的一些“不对称规则”,从而达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性与法制型政府的目标。这也是振兴东北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时代的国内国际发展环境而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本文通过对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理论内涵和区域问题梳理,结合都市圈的理论特性和实践特点,研究都市圈与“双循环”的关系,提出了都市圈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路径,分别体现在挖掘内需、激发创新、促进开放三个方面。最后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都市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在公共领域的责任和功能,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完善。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因素的划分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将其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组织因素,另一类则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考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阶段性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关键在于构建配置合理、关系顺畅、权责对称的政府职能体系。为更精确地描述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效果,应适时引入绩效评估工具。优化实施效果不仅应关注政府自身治理与能力提升,同时必须注重政府与所处环境的互动。针对内部优化策略的讨论主要涉及体制、职权、机构、人员等,而外部保障机制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多中心治理格局。下一步研究工作可聚焦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机制、实施绩效和影响因素、实践案例的比较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国际复杂环境的多重夹击下,中国于2020年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破解开放困境,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回顾和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开放战略措施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变动历程,研究经济开放史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分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现实发展。研究发现过去四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是“内外循环”主从关系循环论证的体现,从而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奠定历史基础;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超大市场规模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底气来源,并且大口径的外循环与内循环相适配以共创最优经济效应,最终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7.
莫荣新 《今日南国》2008,(18):26-2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府体制结构与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方式向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效能型,即“四型”转变。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要解决好改革过程中逐步凸显的社会矛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创新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政府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强大并富有韧劲的"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十四五"及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笔者侧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建设,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透过近年来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本质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探讨新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立公共财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大多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关,公共财政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政府职能要以公共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为基础,所以,我国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科技革命中诞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深刻重塑了原有的经济活动形式,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数字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在阐述数字经济与新发展格局基本概念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研究认为,当前经济循环活动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4个环节均存在堵点,阻碍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而数字经济发展在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激发内需潜力、聚合区域市场、助力创新驱动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同时,通过推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机制转变、创新国际贸易模式促进了国际大循环的畅通;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有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研究表明,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自主创新体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加快数字产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数字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为“十四五”及未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新冠疫情、数字经济兴起四个方面探讨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业态并给出相应对策选择。提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时代引领,构建以“空间+内容+机制”为发展思路的新发展格局,建立市场导向应以人民需求为中心,依托数字科技助力体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上的这一重大变化,要求改革政治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切实改变政府管理方式,重构政府管理权限,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转变政府基本职能模式。要使政府职能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还得从政企分开、改革政府机构、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在经济发展、原始创新、市场培育、改革开放等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素,着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这个重要基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而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应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国内国外双向联动,全面优化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从而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某市多层次政府职能状况调查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刻不容缓。在X1~X29个“可疑因素”中,已筛选出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主导因素是“政府类型、政府角色、政府对企业经营干预行为减少的程度、有关信息披露增加程度、提高招商引资力度、政府信息化程度、公众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与否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的‘一组’复合因素,据此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F检验P<0.01)”。利用“数据说话”,指出了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目标集”以及加速政府职能转变的4点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域)。  相似文献   

15.
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加快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通过内需牵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企业.为此,可以采取...  相似文献   

16.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的基本方略和必经之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全球来看双循环呈现出国内循环崛起、国际循环收缩的新周期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循环策略选择上存在差异,分别阐述欧美发达经济体“高度外向型”、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度外向型”及拉美发展中经济体“低度外向型”双循环发展模式及特征。通过梳理我国国内国际循环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国内循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国际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国内循环水平,参与国际循环是决定我国双循环发展层次与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理性认识与合理应对中国国际新方位提升,积极融入全球化、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大循环水平,加快国内改革为高质量双循环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防止经济内卷脱钩、增强全球化机能,保持“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施策。  相似文献   

17.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着眼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重逻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即历史逻辑是其形成的必然性,理论逻辑是其形成的合理性,实践逻辑是其形成的可行性。涪陵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找准涪陵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分析其优势和短板,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即: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将制造业作为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二是要抓发展机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融入“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三是要优化功能布局,以“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作为融入“双循环”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和未来竞争的关键,“双循环”与创新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将“双循环”和创新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厘清“双循环”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双循环”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创新如何促进“双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双循环”需要构建多层次创新系统、打造全要素创新类型、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作为支撑。从“双循环”促进创新的角度来看,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市场竞争、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市场整合推动创新,国际循环通过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从创新促进“双循环”的角度来看,创新通过驱动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稳链强链补链促进国际循环。因此,应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同时坚持以创新持续赋能“双循环”。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虽经历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与转变,但是政府职能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目前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关于政府如何适应中国新常态以及如何在新常态下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这些问题与政府是否能够有效实现职能转变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中国新常态的背景入手,对中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描述,进而对新常态下政府如何实现有效的职能转变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