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与党性原则。习近平一贯强调对党忠诚,系列讲话中蕴含了丰富的对党忠诚思想。从忠诚主体定位看,对党忠诚既有对全体党员的普遍要求,也有对“关键少数”与重点领域党员严格的具体要求;从忠诚客体所指审视,对党忠诚狭义上指向对“党”的忠诚,广义上涵括对党组织、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共产主义信仰等的忠诚;从忠诚目标塑型考量,不惟有老实、干净、担当的作风要求,更有“绝对”与“纯粹”的境界追求。习近平对党忠诚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对党忠诚”,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员的首要政治品格,又是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党章作为最高效力的党内法规,忠于党章是“对党忠诚”的重要表现形式。宣誓行为在政治仪式中的出场,体现了人类对宣誓行为的认知从自然崇拜向政治文明现代性的转变。党章宣誓制度能够成为引导和教育党员政治忠诚的有效方式,其根源在于宣誓语言的述行性、宣誓仪式的伦理价值和宣誓行为的共情力等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既有入党宣誓制度的基础上,构筑贯穿党员“政治生命”全过程的党章宣誓制度体系,使之成为党员“对党忠诚”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进程中,毛泽东对加强党员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和领会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政党存在于绝大多数国家,成为各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组织。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度里的政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政治状态。然而,凡政党必有共性。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非马克思主义作家在揭示政党的本质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竞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理论,研究它对于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加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性质、内涵和框架、马克思主义执政观特别是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执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中国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建议:增强问题意识;强化原著经典研究;加强比较政党研究;运用政治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讲政治”一直贯穿于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理路主要表现为: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与自身建设面临的问题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依据;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和重要目标;协同推进思想教育、制度建设与政治监督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样态。新征程上深化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党牢牢把握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这一永恒主题,以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建设实际情况为依据,深入推进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党的思想、制度和监督为支撑的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7.
“两个维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本要求,是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需要从理论逻辑上强化思想认同,坚守政治方向,对党绝对忠诚;从历史逻辑上通过党史学习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政治勇气;从实践逻辑上提高政治自觉,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政治监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学习、研究、创新、践行四个方面探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逻辑。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逻辑起点;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质态;践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逻辑"回路"。  相似文献   

9.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将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原则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维度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问题展开深入探索的理论家。他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以培育具有全面发展、受到全面训练、会做一切工作、能够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一代人问题,展开系统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略思想,集中体现为: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发动群众投身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坚持目标导向,深谙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坚持破旧立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统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实践布局;坚持科学引领,强化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组织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坚定政治自觉,必须要科学理解和系统把握政治自觉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和政党学说内在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强化了政治自觉的精神价值认同,为党的政治自觉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分。中国共产党坚定政治自觉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在理论本领上予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正确的思维建构,在实践价值中明确科学的人民立场和现实导向。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生动性实践鲜明突出了政治建设是坚定政治自觉的必要路径和实践表达,以此在夯实基础、巩固优势中凝聚人心力量,在永葆本色、扎实定力中强化职责担当,在加强领导、维护权威中开启事业征程,这决定着初心不忘、使命奋斗的方向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扬弃”的中介环节,他对实践范畴含义的理解及阐释,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唯物的成熟发展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正确的地方: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又看到了黑格尔比费尔巴哈的深刻和高明之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作用,即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科学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其他中产阶级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点应当明确: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直接现实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普遍性。进而可以总结其实践观至少具有如下具体规定:第一,实践是“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批判意识”的活动;第三,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基于以上论述认为,不能将存在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探索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总设计师,也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实践者。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重点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全党树立了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当前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时代观和人民观的三重维度来看,"两个确立"是历史选择、时代呼唤、民心所向。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两个确立"的三重维度,就是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指导思想的百年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指导思想问题的认识,分别在历史选择的政治觉悟上、在时代呼唤的理论创新上、在民心所向的实践动能上,展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和特点,这些过程和特点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包括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两个方面,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需要用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标准来检验;党在实践上的先进性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用具体、物化的标准来检验.而且,党的先进性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党的先进性也具有特定的价值标准.因此,党的先进性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标准与物化标准的统一,客观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其中,实践标准是基础,是我们认识、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论前提;物化标准是核心,价值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的根本政治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政治架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相统一、协商民主与集中高效相统一、互相监督与团结和谐相统一的特色和优势。分析和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认识和把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新时代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随着时代任务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党性观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的新实践,明确了当前阶段党性和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关键环节,形成了自身较为系统、独特的党性观。习近平党性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当代创新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丰富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方法论,深化了对“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认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贯通,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根据中国革命实际,阐述了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他的政党思想有着鲜明的工农色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而马克思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总结而来的政党主义观以及在俄国革命实践中不断成熟发展的列宁主义正是恽代英政党思想的形成之源。他的这一思想日益成熟,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理解,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度契合了先锋队政党理论,从先锋队政党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对于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思考以关联性促进实效性的途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先锋队政党理论的视域深入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道路"三位一体"整体构架下,论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下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