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袭历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本。中缅经济走廊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工程,中缅通道建设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国防与安全价值。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缅甸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将有力地促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开放、开发。同时,经济走廊建设还将极大地改善中国西南方向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因此,重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大西南开放、开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凸显了西南地区中转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从而成为推进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互动与交融,以及中外文化互通与互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过去有的教科书上提到丝绸之路时往往漏掉青海,在大多数人看来,丝绸之路好像没有从青海通过。本文列举大量史实强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青海具有密切关系,从今青海省境通往西域的古道至少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即开始存在,早期应该叫“玉石之路”;汉代羌中道是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古代通道名,是东西横贯甘青地区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期,一是吐谷浑时期,二是唃厮啰时期。青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关键节点,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一定历史时期享有与河西走廊线同等重要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4.
岷山道为历史上连接四川盆地与河西走廊的重要经济文化通道,先秦至汉代为沟通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文明通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为长江流域直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重要路段,唐以后至民国时期为汉藏茶马古道干道之一,为促进成都平原和川甘青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再次沿古代岷山道构建连接成渝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沟通大西北和大西南的大通道,岷山道将成为促进成渝城市群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川甘青交界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重要经济文化廊道。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空前繁荣。其中,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成为该时期人类学西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外知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纷纷深入羌族地区,从事实地考察,完成了数量可观且高水准的学术著作。本文在阐述抗战时期这种特殊的时代与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该时期四川羌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并分析了抗战胜利后该地区人类学研究的继承与延展。  相似文献   

6.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駹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駹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7.
1992年,当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在中华大地兴起的时候,中央在重点开发浦东、建设大京九铁路的同时,开始关注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建设。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使广西成为大西南走向东南亚、走出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时至今日三年已过,西南出海通道的建设情况如  相似文献   

8.
论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 0 0年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以来 ,对西南丝绸之路依然关注者少。但是 ,笔者相信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潮将会再次兴起。有鉴于此 ,本文通过回顾西南丝绸之路的线路及其与西南文化的关系 ,就其研究现状探讨继续开展研究的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而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贵州在此条通道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13年1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启动调研,贵州应积极整合资源,借国家大力推进"西南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契机,打造国内主要、国际闻名的长大交通经济带。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7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海市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翁乾麟北海市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合作,是90年代北海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对北海市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建设有重大的影响。本文根据笔者的调查,对北海市与西南地区经济合作的现状、特征,北...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林草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概述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地貌不稳定性、人口过度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最后提出了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综合改良措施,构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体系,加强法制监督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地区区域性强 ,北部对南部影响甚大。据考古发掘资料 ,西南铁农具战国早期出现 ,可分为、锸、锄、铲、镰、铧、斧七类。铁农具主要由北部的巴蜀向南部的云贵传播 ,在分布上呈现集中在冶铁区、移民通道区、农垦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早的佛像是发现于重庆的延光四年(公元125)的摇钱树佛像,而北方最早的纪年佛像在此200年之后,这表明中国的佛教造像首先在长江流域兴起,然后,北方丝绸之路与黄河流域的佛像艺术才次第兴起。长江沿线的早期佛像,集中于汉晋时期,主要受古印度恒河流域的贵霜秣菟罗流派的影响。南朝时期,南方的佛像,与古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关联较密,不仅有斯里兰卡的佛像传入中国,梁武帝也曾使人去印度求取佛像。无论是"秀骨清相"还是"面短而艳"都带有异国情调的造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丝绸之路第一港——徐闻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性贸易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与衰败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受制于特定的自然及技术条件。汉代的徐闻港是这条国际性贸易交往通道开创阶段的始发港,它既是一个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晋代以后,徐闻港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20.
秦人早期的活动地域位于西汉水上游、陇山东西渭河及其支流淠河、牛头河流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接触的边缘地带,早期秦文化在诸如和田玉、冶铁术、剑、铜鳆、金器、骑马术、祭祀用马等物质方面与精神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表现出了与北方草原及域外文化的交流,方式则是通过周围或草原文化通道上的早期游牧民族为中介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