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思想,其具体内容有: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形成原因;解决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客观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主要体现在总量性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困难群体不断扩大等方面。造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结构调整的因素等。为了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必须确定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并且保持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政府要努力出台并执行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人们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新型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种基本路径,对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及劳动就业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理论逻辑上看,数字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岗位的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并存,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岗位的分化与转移速度加快。同时,数字经济激发了新的创业活力,并催生规模庞大的新业态,大幅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助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并重。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数据资源市场,激发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另一方面,要强化数字新业态的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提高人力资本欠缺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持续稳步推进全体劳动者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文中从考察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人手,分析我国当前的人口压力与就业形势;探讨了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几大因素;并提出了扩大就业的相应对策,强调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重要责任,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此外,充分发挥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主体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比较大。因此,分析人口数量与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教育和培训、制度和政策、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文化心理等影响河南省就业的各种因素,探讨解决河南省就业问题的出路,对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 ;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完善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就业领域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诸如年龄、性别、户口等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已经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根据就业权产生的依据和满足人们需要的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就业权划分为基本就业权和非基本就业权,就业歧视也就相应地划分为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和非基本就业权领域的就业歧视,后者又可以分为由劳动者自身内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和由劳动者自身外在因素引起的就业歧视。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就业歧视,主张按照贡献原则进行就业权的分配,在基本就业权领域实行完全平等分配;在非基本领域以劳动者内在因素为依据按照贡献原则进行比例平等分配,以此来建构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并根据产生不同就业歧视的原因,对拟采取针对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就业政策转向社会工作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鉴于外源性的结构性因素对劳动者就业的制约性大问题,在积极调动就业者内源性因素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认为创新就业岗位设置才是实现就业促进的有效途径:经济领域的就业总体上日趋紧缩,增加高端人才供应是根本,服务业转向是基础;行政领域的就业空间尽管有限,但可以通过提质中西部地区和城市基层社区以及农村村级组织,实现就业促进;社会工作是一个就业前景广阔的新领域,但是它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植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发展经济理论 ,分析了中国国情 ,提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发挥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与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相辅相成。中国应制定混合经济发展战略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总量很大,就业压力也大,实现充分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对扩大就业可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产业横向和纵向的拉伸,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完善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传统的就业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引起了就业领域中就业结构、就业机会、工作制等多方面的转变 ,一场有关就业的文明革命悄然兴起。中国应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 ,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 ,调整国家就业政策等多方面措施 ,改善就业环境 ,刺激就业增长 ,以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就业经济占主导的时期,若出现教育分工体系下的教育资源错配或教育错位,必然会以对学生施教的专业准备与社会吸纳就业之间的冲突,凸显教育供给与结构性就业的矛盾,从而产生结构性劳动供给冗沉。高职教育之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就是强化其社会专业化分工特征的过程。高职教育的应用型教育体系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通过培育劳动者要素禀赋,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当经济发展增速面临拐点时,高职教育可以凭籍既有的要素禀赋,继续增强它在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化比较优势,满足和促进结构性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4.
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劳动的权利,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都有促进劳动者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多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现象却大量存在,使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囿于个体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劳动者常常求助无门。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就显得极为迫切。而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难以对劳动者进行有效的救济。运用法律的手段规制就业歧视应综合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手段,在立法上要出台《禁止就业歧视法》,在执法上要设置专门性行政执法机构,在司法上要实现诉讼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就业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 ,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考察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入手 ,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探讨了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几大因素 ;并提出了扩大就业的相应对策 ,强调政府在社会就业中负有重要责任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就业权益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对于农民工来说,实现这一权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参加生产而获得劳动报酬。然而,就是这一基本权益也容易遭到侵害。本文从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生的“民工荒”现象分析中得到启发,提出构建以最大限度减轻对农民工就业权益的侵害、保障其“收入安全”为目标的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机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针对女性就业存在歧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问题,从而尽快完善劳动者的就业坏境,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现实,运用法律解决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现有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逐步暴露,呈现“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促进”的局面,导致其主要功能未充分发挥,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实际失业率较高、失业人口和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人民维持生活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劳动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妇女就业权被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仍屡屡发生。从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现状入手,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妇女就业权被限制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我国妇女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丹麦、德国和奥地利等欧盟国家针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问题,对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了灵活一安全性水平,逐渐实现了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稳定了社会秩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对扩大就业起到积极作用。这对我国抗击金融危机、促进劳动者就业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根据欧盟国家改革中的情况并结合本国基本国情,我国应从加强民主立法,促进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和劳动者技能培训、就业的安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利于我国提高就业水平,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