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楚辞》的形式特点,与《诗经》相比有很大不同。它的句式中大量运用“兮”和“些”,其中“些”字只为《楚辞》所特有。《招魂》因“些”的通篇使用,而被称为“楚些”。“楚些”又因所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泛指《楚辞》。其实,《楚辞》中的“些”字,主要集中于《招魂》的的第二、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仅最后用,第四部分属于“乱” (歌曲的高潮部分),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的《九歌》,缥缈缠绵,千古绝唱,但对其源流却历来聚讼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拟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宗教等角度入手,探讨《九歌》之源。 一、楚国的民族结构、思想和文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九歌》诞生于楚国,要弄清《九歌》的源流,首先就要对楚国的族属、思想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学术界就楚族的族属问题主要有“汉族”和“少数民族”(苗族或黎族)二说。若依前说,则《九歌》何以要描写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宗教活动的问题就不能得到  相似文献   

3.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相传楚辞的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相当浓厚。下面,我们仅就楚辞中属于“楚语”的两个语气词“羌”与“謇”,作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查朱熹《楚辞集注》,作为语气词的“羌”字出现十七例(另有两例,一是出现在张衡的《思玄赋》,一是出现在韩愈的《复志赋》,均不属于楚辞范围);“謇”字出现十二例。怎样理解楚辞作品中的“羌”与“謇”,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例如:  相似文献   

4.
骚艺二札     
“帷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对“美人”一词,古今楚辞研究者诠释纷纭。归纳起来,大致主要有四种解释: ①王逸说:“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楚辞章句》) ③黄文焕说;“美人,原自谓也。”(《楚辞听直》) ③纪昀说:“美人以谓盛壮之年耳。”(戴震《屈原赋注》引) ④马其昶说:“美人泛言贤士。”(《屈赋微》)古代笺注家多宗王注,近代学者常采黄说。如游国恩、刘永济先生(见所著《楚辞论文集》、《屈赋通笺》)等皆用黄说。上举四种说法的后三种说法不及王注更接近诗人创作意图的实  相似文献   

5.
《离骚》首二句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伯庸”是谁?它到底是个怎样的称呼,历来歧解纷如,未有确论。东汉王逸说:“值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楚辞章句》)王氏以“伯庸”为屈原父考的字。唐吕延济则说:“伯庸,原父名也。”(《文选》五臣注)  相似文献   

6.
楚方城是楚国北部(今豫西南)长城的代称,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它的名称由来、建筑时间、规模与地望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存在不同看法。关于为何将楚国长城称为“楚方城”,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方城”原本是楚国北部边防城塞的常用称呼,后演变为楚国长城的代称,因方城山或方城塞而得名,楚长城宏观外形呈方形状所以叫“方城”;关于楚方城的建筑时间也有三种论点: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各段的修筑时间不一样;至于楚方城的规模与地望,则有两段说、三段说、五段说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8.
每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极复杂的文化背景。这其中既包含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存在着当时社会政治、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宗教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因而,我们要弄清楚辞特质的形成原因,便应从楚国整个文化背景的角度去对它进行审视。一、巨大的历史断层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由这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楚民族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关于楚民族的来源,有北来说、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等。北来说以《左传》中“郑、祝融之虚”一句话为基本依据。但“虚”也作“墟”,既可作居住地解,  相似文献   

9.
一、生平与思想庄辛是屈原以后与宋玉同时的楚国散文作家,是目前所能考知的最早的小说作者。他的勤政爱民的思想与敏锐透彻的政治觉察力,同他的渊博知识与生动文笔相结合,使他在楚辞之外文学的其他领域,留下了他的荆山玉壁。他因为《谏楚襄王》一文①而被人们所熟知,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文学上的成绩。因为人们谈《谏楚襄王》一文都根据《战国策》,而传统认为《战国策》是一部史书。这样,便很自然地认为《谏楚襄王》至少语言是史官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同庄辛的关系不大。由于很少人把他看作一位作家,所以也并不注意他是不是还有其他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与思想。庄辛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庄王之后,以“庄”为氏②。《汉书·古今人表》作“严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楚辞·离骚》中有“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一句,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史料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传世的文献和出土的文献两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三后”是指楚国的三位先王,即老童、祝融、鬻熊,与三黄五帝或者三代的三位君主无关。  相似文献   

11.
“子”字一般作自称代词和动词解,在《诗经》里有作语助词解,如“予望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倡予和女”。《楚辞》里也有作语助词的“予”,如“目眇眇兮愁予”、“芳菲菲兮袭予”、“全邻邻兮媵予”、“诏西皇使涉予”等等。先秦典籍盛行通假,“与”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予”也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明确此项,对正确注释、翻译《诗经》《楚辞》有极大帮助,可以纠正其中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2.
读完七十九首鲁迅诗歌,不难看出它们与楚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查对了一下,六十八首旧体诗中,就有十七首(占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了楚辞的词语(见附录).另外,有几首诗的形式完全是“骚体”,如《祭书神文》、《战哉歌》、《哈哈爱兮歌三首》.有几首则通篇运用楚骚的形象和词句,如《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还有的诗虽未直接运用其词语,但那诗意却显然由楚辞点化而来.如《哀范君三章》中的“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联系范爱农的遭遇和他生前给鲁迅先生的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我们不禁想到《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的身影,好象伴随着范爱农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14.
宋玉《舞赋》的语境及其语境下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国晚期,在楚国“巫音”盛行、国势衰败的情况下,宋玉赋写《舞赋》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继踵屈原对巫术乐舞的改革,向楚王推荐《激楚》等新乐,希望改变“巫音”、“巫舞”一统楚宫舞坛的局面;一是在赋写中突现《激楚》等乐舞“激越”、“美和”的艺术境界,希望楚国君臣能在乐舞的启发下,振作精神,精诚团结,重兴国家。同时,这一结论也为宋玉《舞赋》并非伪作的说法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楚国灭了息国(今河南省息县)。关于楚灭息的时间,不少书文说是公元前680年,如1984年7月29曰《河南日报》三版载《息夫人的故事》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假借巡方为名,来到息国,将息侯擒获,息国遂灭。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说:“公元前680年(周厘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楚灭息,又入蔡。”再如《信阳师范学报》载《息县沿革补采录》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熊资)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文言文的注释有几条值得商榷,现试陈愚见,供同行研究。 一、《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课本注“陆离”为“长剑摆动的样子”。这两句诗义同《离骚》中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注家对 “陆离”的解释历来不一。王夫之《楚辞通释》释“陆离”为“璀璨也”、“剑光”(见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五年版9页、70页)。今成语“光怪陆离”与此义通。《现代汉语词典》“陆离”条只有“形容光彩繁杂”一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陆离”为“美好的样子(依许慎说)”(修订本第二册556页)。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陆离”为“长貌(依王念孙说)”;《辞海·语词分册》于“陆离”的“长貌”义项中引《涉江》此句为例。详审文意,两句所写的剑和冠都是静态,课本将“陆离”注为“长剑摆动的样子”,剑须是动态,这在情理上似觉难通。成语“光怪陆离”,与《楚辞》中的“陆离”似非同义。“美好的样子”说虽能讲通,但不如“长貌”说具体。《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中的“岌岌”,一般都解作“高貌”,这样,“岌岌”就是对句首“高”字的形象描写。仿此,“陆离”也应是对句首“长”字的形象描写。所以,如果对诸说择善而从的话,我们认为应当从“长貌”说  相似文献   

17.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18.
楚辞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楚的早期发展和兴盛史有关,因此,了解并探讨楚辞产生之前楚国走过的历程,对深入了解楚辞甚有裨益。楚在屈原之前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先楚至楚成王前,作为南方一弱小“蛮夷”,始与殷商往来,继受周封,立楚国,为“荆蛮”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 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四、离别也,骚动也。父子离别骚动不宁,天之经也。(王(?)运:《楚辞释》) 五、离骚即《大招》所说的“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劳商与牢骚意同,牢愁、牢骚、离骚为双叠韵,可以互相通转。(《楚辞论文集》)  相似文献   

20.
《九歌·山鬼》结句:“思公子兮徒离忧.”历来鲜有确解.王逸的解释在现存的《楚辞》各家注释中要算最早的了.他说:“言己怨子椒,不见达,故遂去而忧愁也.”[唐]五臣则谓:“思子椒不能用贤,使国若此,但使我罹其忧愁.离,罹也.”后来诸家大都本此类解释立说.由于《九歌》是民间祀神曲,虽经屈原加工,那只是在艺术上予以必要的提高与修润,难以牵扯到政治斗争上去.王逸等“子椒”云云,显系比附;所以后来的《楚辞》学者多半把此点“割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