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发表了许精德同志的《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应如何计算积累和消费》一文,该文提出,“资本家实际得到的不是本部门或本企业工人创造出来的m,而是平均利润”,“当我们实际考察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运动时,就不应该再按  相似文献   

2.
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时,为了说明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用了以下公式: Ⅰ.4,000c 1,000V 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 V 750 m=3,000 9,000 在上述公式中,假定第Ⅰ部类把m的50%用于积累(500),第Ⅱ部类就得相应地积累20%(即150),第Ⅱ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为600,这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社会能够拿出多少产品用于积累,拿出多少产品用于消费,从第Ⅰ部类入手是无法作出科学回答的。因为这样做,考虑的首先是第Ⅰ部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然后才根据其发展需要向第Ⅱ部类提出要求,才引出第Ⅱ部类的扩大再生产。这就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生产目的难以保持一致。要使二者一致起来,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就不能从第Ⅰ部类入手,应当从第Ⅱ部类入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用两个数值例子来说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如果计算一下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在扩大再生产的第一年,两大部类的增长率是不同的,但是,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的增长率相同,并且等于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在第一年为不平衡增长(即两大部类的增长率不同),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趋于平衡增长,并永远保持在平衡增长的轨道上。马克思的两个数值例子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如下:在第一个例子中,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0%,第Ⅱ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6.7%;两大部类第二年的增长率分别为g_1(2)=10%,g_(11)(2)=10%;第三年的增长率为g_1(3)=10%,g_(11)(3)=10%;……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第Ⅳ节,把消费资料分为必要生活资料(Ⅱa)和奢侈品(Ⅱb)两个分部类,指明奢侈品只供给资本家阶级消费;必要生活资料不仅要供给工人阶级消费,而且还要供给资本家阶级一部分消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研究了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提出了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补偿问题。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具体论述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之间的交换是如何实现的。许多同志对马克思的提示做了这样或那样的注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实现图式。本文试就这些不同的图式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从马克思对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两个分部类的交换图式所做的几个原则性的假设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认为:两大部类生产应保持一定比例。而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增长要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但最近二十余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是处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然而其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并不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两者基本上呈平行发展趋势。比如美国、西德近二十多年来,其乙类工业的增长速度还略快于甲类工业。(其甲类、乙类的划分有别于马克思的第Ⅰ部类第Ⅱ部类的划分,但其值是近似的。)怎样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呢?是否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错了呢?不能这样说。我认为,问题在于分析的范围不同。马克思、列宁在分析再生产时,是就产业资本即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而言  相似文献   

7.
李定中同志在《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原因》一文①中,不同意那种认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唯一原因,是由子第一部类“有机构成”比第二部类“有机构成”提高得更快的观点②。他认为:“有时第一部类劳动者此第二部类的增长更快这一因素,会比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更快的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个别时期第一部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速度也可能并不快于第二部类的,这时如果其劳动人数比第二部类增长更快,它就会成为要求c_1+Δc_1比v_1+Δv_1+m_1增长更快的唯一原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决定和影响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的因素?我认为这因素不是单一的,很复杂。有些因素会促使第1部类优先增长,有些因素会促使第2部类优先增长,这些因素又互相交叉,互相作用,如果把外贸、政治诸因素除外,则两大部类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典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资源、生态等环境因素舍弃掉了,只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内部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实物替换与价值交换.经典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隐含着一个假定:自然资源供给无限大,不计算自然资源本身价值并且人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然而,这一理论无法解释现代社会极为关注的环境问题,需要对其拓展.本文在经典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Ⅲ部类(即环境再生产部类)及对第Ⅰ、Ⅱ部类的价值构成拓展,得出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史哲》1983年第5期刊登了陈乃圣同志的文章《论Ⅰ(v+m)与Ⅱac、Ⅱbc的交换问题》。文章评论了国内几种有关的论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见解。陈乃圣同志对别人的评论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本人也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5期刊登了陈书生同志的文章《关于Ⅰ部类和Ⅱ部类的交换图式问题》,内容与陈乃圣同志的相似,并对别人的有关论著也提出了不同意见。但陈书生同志把第Ⅰ部类区分为两个分部类,并以此作为他立论的根据,却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怎样理解第Ⅰ部类的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曾说:“关于第Ⅱ部类的两个分部类 a 和 b,我们会得出下列公式:(Ⅱa)1600c 400v 400m=2400(Ⅱb)400c 100v 100m=600总计:2000c 500v 500m=3000与此相适应,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的、要和2000Ⅰ(v m)交换的2000Ⅱc,其中有1600  相似文献   

12.
(一)原理的述概。关于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平衡,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的重要原理之一。先将要点作一简要归纳: (1)要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做为物质先决条件。在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基本前提下,两大部类产品在为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交换中,实物形态上应该得到相互的满足。 (2)一切商品都可在价值上分为三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价值构成必须按照新的生产要求进行重新组合,但组合后Ⅰ部类需要与Ⅱ部类进行实物交换的商品在价值总量上应该是相等的。并且,产品在价值上互相补  相似文献   

13.
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研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要研究积累问题,必须首先搞清积累率问题。马克思说:“在积累中,首先要考查的,是积累的比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8页)只有弄清积累率的问题,才能对积累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算。 积累的比率即积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剩余价值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思想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明确表述出来的。该卷第二十一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马克思用公式来说明积累,其中所举两个例子,均假定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的一半被积累,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第Ⅰ部类的积累率=1/2mⅠ。如果用公式来表述马克思给积累率这一概念下的定义,则为:J(积累率)  相似文献   

14.
关于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问题,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在过去所写的几篇文章中(包括与另外两位同志合写的),也曾对此提出过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进一步谈谈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以就教于学界诸前辈及同志。一、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关于两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从如何看待所谓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问题引起的。但是,学术界对于“优先”一词的理解首先就是很不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着重分析的主要是社会总资本的积累或扩大再生产是怎样实现的。因此,他所唯一提到的两部类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仅仅是指两部类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5.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作出了新贡献。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农、轻、重关系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按照物质资料的经济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部类的产品用于生产消费,如矿石、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原料等等。第二…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应低于消费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是曹英耀同志文章的基本观点。我认为这一基本观点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应当低于消费品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呢?曹文的第一个论据是:“第Ⅱ部类靠外延扩大生产增加的消费品是不能拿来提高工资水平的。”其实并不尽然。在如下几种情况下,工资水平均可提高:(1)第Ⅱ部类劳动力增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全部再生产理论的基础,就是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和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价值分成c、v、m的原理。这两大部类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各个社会形态的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不是协调,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是不是协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的比例关系,但它毕竟是属于分配方面的比例,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则属于生产方面的比例,从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角度来讲,从一定数量的积累、消费基金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物质保证才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公式:Ⅰ(v+m)>ⅡC,已经包含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他们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说:“没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就不能实行扩大再生产。”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指在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发展速度的对比关系上,第一部类增长的速度,必须快于(优先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就其基本原理来说,就是要实行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必须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两大部类间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的讨论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对此我们不仅要从一般意义去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式的意义去研究。过去,我们自己也曾就这个问题从一般意义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这里,则拟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下两大部类间增长速度的问题再作探索。不妥之处,愿闻明教。一、扩大再生产本身要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适应地平衡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和流通的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下面两个原理。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品和个别产品一样,都是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的:c+v+m;第二个原理是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I部类和第Ⅱ部类。这两个基本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和流通不仅适用,而且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从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两个部类生产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把社会物质生产的商品总量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并阐明它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有两个部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部类各自内部的和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补偿,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持续进行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生产及其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是社会化生产的商品经济社会都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