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中山革命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提出建立“大同世界”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民族观,提出“民族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民为邦本”思想,提出“民权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平均平等”思想,提出“民生主义”理论;继承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民族精神救国”思想;继承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继承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提出“人格救国”观。孙中山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继承与发扬、扬弃与改造、开放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结晶。他在追述“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时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门“因袭”传统文化是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新思想。‘“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政纲中影响巨大,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在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言论中,孙中山从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有益于革命需要的东西,并适时地赋予其新的意义。从“驱除邀虏,恢复中华”中,可以看出,孙中…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震惊了亚洲和全世界。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求中国富强,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非常敬仰的伟大革命家,也是世界人民崇敬的伟人。孙中山一生题字很多,尤以“天下为公”四个字为最,“天下为公”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奋斗终生的目标。学习、宣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容丰富刻意求新———评《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魏宏运历史创造了孙中山,孙中山也创造了历史。他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其思想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其遗产迄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孙中山逝世70多年来,中国和世界众多学者都在研究他的思想和事业,发表了...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其从事救国救民的奋斗过程中,立足于“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文化而融贯之”,“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以光大之”,融铸而成三民主义,用于指导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运动。本文拟就孙中山如何融汇陶铸东西方思想文化以成其三民主义学说这个问题,略抒管见,以向行家请教。 一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最早萌发的革命思想。其基本内容是“反清排满”。孙中山曾总结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就是说,其民族主义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种族观念与思想的发扬光大,同时又吸收了新的思想文化养料,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块被遗忘的思想领地———孙中山题词论析刘望龄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博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题词,已经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深得人民的崇仰。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却一直被视为应酬性文字而未认真进行征集、发掘和整理,在孙文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融贯中西文化,创立其革命思想体系。“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则是孙中山致力造就的现代国民素质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这也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所在。然而,由于历史、阶级因素的制约、传统儒学的潜移默化和民族感情的作用,孙中山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具体认识仍有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他当年所号召要恢复、保存乃至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质中固有的“好的思想”、“好的道德”等等内容,除一些确属优秀成分外,还有不少是封建的、落后的、与近代化不相适应的东西。而他希望未来中国要保存和弘扬他所概括的包括“固有的旧道德”和“固有的知识”在内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再加上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这种具体的民族文化素质的目标选择无疑带着明显的保守性和内容本身的不可调和性。这充分表现了传统儒学历史惰性的深沉顽强及其对孙中山思想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孙中山的“国粹”观入手 ,对其晚年的文化取向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孙中山“国粹”观的内涵 ,就是中国固有的道德和智能 ,其核心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一思想明显受到晚清国粹思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中国文化优越论的影响。孙中山提倡恢复一切国粹是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他对国粹的褒扬是希望以中国的王道文化、道德文明补救欧美的霸道文化、物质文明 ,也是对当时国内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矫正。尽管孙中山对“国粹”的表述未必准确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也未必精当 ,但他取法乎上 ,择善而从 ;会通中西 ,与时俱进 ;既提倡国粹 ,“因袭”中国固有思想 ,与民族虚无主义者划清界限 ,又主张向外国学习 ,“规抚”欧美的先进学说 ,从而与崇古恋旧的东方文化保守思想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特别是在近代社会,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入侵,中国思想文化中原有的大同思想也呈现出近代特色——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中,孙中山阐发了自己思想体系的渊源。他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固有文化即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儒家学说。这里我仅就孙中山如何“因袭”传统文化,对儒学持何态度作点初探。(一)历史步入近代,西学东渐,欧风美雨,在渐渐冲刷着中国古老社会的残垣断壁,中西文化发生冲突,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紧要关头,蒙受着奇耻大辱。如何抵御侵略,拯救中国?每个人都在思索着,寻找着。当  相似文献   

15.
唐坚 《南方论刊》2021,(6):14-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追求和睦"的国家,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以及"兼济天下""天下为公"的"天下"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恰是在传承与...  相似文献   

16.
论孙中山的文化思想陆炎(山东教育出版社)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颇得西方近代文化之陶冶。孙中山不仅主张汲取中外文化的精华,还强调对其糟粕予以剔除,进而建构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观。一在近代中国,是否应摈弃闭关的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论,何为新中华民族主义、新中华民族主义的内在价值诉求、新中华民族主义的实现道路是其基本内容。这一思想的提出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精神的振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平等思想是孙中山平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之一。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主要来源一是古代大同思想和洪秀全的均贫富思想,二是他在西方国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孙中山“经济平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孙中山经济平等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所主张的经济平等是建立在富裕基础上的均等,认识到通过振兴实业对实现全民经济平等的重要性。局限性是平均地权仅涉及分配领域,未触及所有制制度,“节制资本”带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点,同时孙中山对实现“经济平等”目标的过程存在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公与私的观念,往往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公”的观念。象我们经常谈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孙中山宣传的“天下为公”,以及马克思关于公有思想的科学理论,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内容,但终究都是“公”字号的思想。今天,我们生活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在我们这样的社会还会不会使人们继  相似文献   

20.
启良 《浙江社会科学》2001,25(3):119-123
本文作者认为,孙中山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但其价值关怀和思想方式仍是中国传统型的,他的大同理想既是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拒斥,又是对传统儒家民本主义的继承,同时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思考社会问题的思想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价值目标的民生主义,既同现代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不合,亦同他的民权主义互为矛盾,尽管民权主义同样带有儒家民本主义的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