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年节习俗在保留传统草原游牧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中原年节的部分内容,使辽朝的年节充满了浓浓的契丹族风情,为中国传统的年节增添了新内容,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城镇化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着手,以四川藏区典型城镇——更庆镇为个案,考察了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文章认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变迁,甚至产生文化失调和文化冲突。因此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以实现城镇化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关系,离开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化是传统文化合乎其自身历史逻辑和与时俱进的必然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的自然进程,而不是对传统的拒否.西北地区城市回族社区个案显示,城市社区结构变迁对民族文化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化视角出发,对农村文化扶贫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注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深层次的文化扶贫.新的经济形态要求要有新的文化形态,因此,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应积极引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因子;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和乡村文化精英等意见领袖的作用,实现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要承古求新,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注重乡村文化重构中的保护和创新,避免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以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变迁中的时间、空间和社会意识形式三维特征,从民族文化的三维特性统一的实践视角、现代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统一的历史视角、民族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性的开放视角、文化变迁中层次性递进的发展视角等四维视角,探索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动因,能够为我们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四川新龙县的“十三”节与丹巴县的“香古”年不同于藏区通行的藏历年,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年节。从两个村落节俗的实地调查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地域的、历史的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但是,两地节俗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两个年节皆源于古老的祭祀祈福习俗,至今节日的宗教性和原生性特点仍很突出;年节祭祀中都保留了许多早期宗教的文化内容;欢庆娱乐活动丰富。“十三”节与“香古”年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化为经、本土化为纬的分析框架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进行纵向与横向的考察,从现代化进程中勾勒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社会工作兴起的图景,由此用悖立与整合总结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提出应立足传统文化开辟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北宋东京开封新兴了一个节日,即十二月二十四的交年节。作为正旦的前奏,该节有醉司命(祭灶)、诵经呪、照虚耗、扫屋宇等四大节事。其后流传至杭州等地,并有了“小节夜”“小年”的名称。交年节习俗沿袭一直到当代。其具体节事早在唐朝的长安就已盛行,只是时间上多在除夕。但宋代以后,各地均将交年节诸节事的源头追溯至宋代汴京,原因是交年节的规模效应,以及载体《东京梦华录》的名气效应。交年节是汴京文明的产物,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活跃了精神生活,强化了环境卫生观念,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一个新元素。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致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发生变迁.但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等非正式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对我国31省市统计资料的因子分析表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是不同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不同因子的作用力度和方向不一致,共同决定了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具体路径.我国31省市农村工业化水平聚类结果与其对应的农村妇女社会地位指标变量均值的比较,既体现出不同农村工业化水平地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特点,又以历史的脉络演绎我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轨迹和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时滞性和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与协调,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成为一项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