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保险对于贫困地区脱贫有重要促进作用。美国农业保险的法律规范、财政补贴、巨灾机制等促进了其保障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保险在财政支持、补贴品种和农业巨灾分摊机制等方面同美国仍有较大差距。“4E”评价法是评价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国内外的政府绩效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4E”评价法,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和反贫困绩效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对中美农业保险的扶贫效益进行比较。借鉴美国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从中国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巨灾保障机制、政策精准度和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保险保障和反贫困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2018年我国财政支出相关数据,从保障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两个角度,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农业保险反贫困效果的影响及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对农业保险反贫困效果存在正相关显著影响,且保障性财政支出的影响程度为0.7555,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影响程度为0.5972;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农业贷款额度三个方面对农业保险反贫困效果产生影响;保障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分别对重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影响程度最大,并且保障性财政支出和生产性财政支出分别增加1亿元时,重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会相应增加583100元和116600元。因此,在增加保障性财政支出投入的同时,增加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投入既有利于增强农业保险反贫困效果,又有利于缩小农业保险反贫困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政策梳理基础上,基于典型案例和2012—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影响农业信贷发展的成效进行典型省份“点”的剖析和全国“面”的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在典型案例分析层面,农业“保险+信贷”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林牧渔贷款+财政补贴”为样板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农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前提,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贷款贴息为保障;在全国面板数据检验中,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受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影响,即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存在适度最优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效应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建议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保险合同完备性,进行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以期实现农业“保险+信贷”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最优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理论推导基础上,利用辽宁省474户玉米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构建内生转换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此影响效应是否因农户粮食生产类型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提高农户专业化生产水平,使玉米种植户的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了1.1%;农业保险对农户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玉米生产专业户的影响明显高于玉米生产兼业户。对此,可采用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完善配套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制定相应补贴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加大农业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户对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功能的认知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业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户家庭经济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贫困陷阱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动态测度了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结合省际地区数据测算农业保险发展指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农户异质性视角考察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传导路径。按照农业保险发挥的边际效果特征,将农户群体划分为高效型、低效型与无效型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不同类型间的农户存在相互转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效型占比不断上升,低效型与无效型占比逐渐下降。当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农业保险才显现出明显的正向效果,且随着农户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的边际效果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6.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稳定效用是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目的,也是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利用微观数据从农户层面对生猪保险的稳定效应研究表明,在“保成本”的保障水平下,生猪保险对农户的收入波动并没有起到显著的稳定作用。这不仅对农户持续参保意愿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究其原因,生猪保险的低保障水平和理赔模式导致保险赔款难以有效补偿农户遭受的损失。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高保障水平的足额保险情况下,生猪保险能显著发挥稳定农业收入的作用。因此,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是今后我国农业保险不断完善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建立以农业信贷为核心的农户收入理论函数模型,从理论上验证了农业信贷对农民收入区间的扩大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农业保险与信贷联动的扶贫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1)农户通过农业信贷融入资金后,提高了其收入上限,但灾害发生时,其收入下限也随之降低,单一农业信贷政策并不能防止农户“因灾致(返)贫”;(2)基于2012—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的扶贫作用,其影响系数为0.017 0。因此,要大力推行“保险+信贷”模式,加强银保合作,增加农险与信贷创新型产品的供给,使其在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效种植农业保险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施行的有效配套措施。基于江苏省598户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效种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采用Tob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效种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处于"一般"水平,具有较大优化空间。农户对保险条款、保险责任、勘察定损速度满意度较高,对参保理赔手续、农险网点距离和险种多样性评价一般。高效种植农业保险的保费、保障能力和大灾应对能力在农户中反映较差。此外,农户身份、农业生产依赖程度和区位条件是影响高效种植农业保险绩效评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必须简化参保程序,创新理赔手段,开发多元高效种植农险产品,强化受灾弥补能力,注重不同地区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绿色发展水平的度量,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每增加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增加0.024%,农业保险能够促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分析发现,优化要素配置是农业保险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机制,但农业保险对推动中国农业绿色生产前沿面的扩张作用不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农业信贷薄弱地区、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土地流转率低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保险具有绿色普惠效应;同时农业保险能够促进免耕、精播少播以及秸秆还田等绿色农业技术的应用。基于此,从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推出绿色险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农业保险缓解相对贫困的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保险较高的保费水平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农业保险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其中,农业保险灾前增加保费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缓解相对贫困;灾后提高赔付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且农业保险灾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门槛特征.当赔付水平较低时,农业保险灾后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赔付水平提高,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业保险赔付的增加,农民消费呈扩大趋势,且其消费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这是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的原因之一.未来应采取培养精算人才科学定价保费、提升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等措施,使农业保险灾前和灾后均为缓解相对贫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