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贾兆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4-107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城乡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论述,形成了丰富且具有预见性的城乡关系理论。回顾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于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并着重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刻研究,在批判性吸收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城乡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目标归宿、价值追求三方面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精髓,指出其是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基本前提和关键之处,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雪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7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当前中国基本制度设置中,一方面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也可以选择进城安居生活;另一方面国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以备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退回农村.正是因为进城失败有退路,农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国家也不担心因为经济周期造成进城农民失业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中国因此有了城乡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6.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实现。但是,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遭遇诸多现实困境,即存在认识偏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教师队伍城乡不均,财政投入失衡。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树立城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理念,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财政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各项保障。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乡村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乡村的主要内涵体现在信息技术与乡村各领域的良好融合,充分发挥人的创新精神,不断优化乡村系统功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智慧乡村实践体现出突出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特征,也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对于智慧乡村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既要评价已取得的应用成效,也要重视未来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城乡教师交流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城乡教师交流存在教师交流“单向流”现象、制度执行不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良性发展,应扩展交流教师群体范围,实现交流多向性;完善教师交流的配套措施,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健全教师交流监督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责任感;增强人文关怀,发挥教师的“主人公”效应。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边建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9-64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表征出一种“城市中心主义”倾向,一些乡村并非作为独立的发展主体,而是被看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化解的问题。城市不断向乡村汲取各类资源,而乡村发展也逐渐依赖于城市,进而呈现出一种“去主体性”样态,导致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此外,乡村去主体性还表征为农民的去组织化、村社共同体趋向解构、乡村社会向心力减弱等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以农民组织化重塑乡村主体性,以乡村为主体吸纳整合各类资源,点燃乡村发展的自引擎,构建平衡发展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资源配置逻辑将历史性地转向农业农村地区进行优先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要凝聚共识,也要在认知上形成总体框架,从而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思路。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乡村资源禀赋结构、乡村资源配置逻辑、乡村资源认知水平等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达到与现代乡村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等内在要求高度匹配。鉴于此,需要构建认知框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方面思考乡村振兴的“资源来自哪里”“资源用于何处”“资源如何转化”和“资源何以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应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目前乡村振兴进程中依然面临多重问题.以费孝通的小城镇思想为参照,认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为资源不对称流动、人力资本不足与社会资本缺乏,并针对上述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城乡要素、人才、社会资本以及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资源流动和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资源有机循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16.
张学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56-64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 资源共享 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5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时代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中国立国之初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回应;乡村振兴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和保护农耕文明,为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享,为农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在政策和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有效路径。研究需要跳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的单向度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双向性和综合性作用。文章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作用下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并围绕主体流动-要素循环-双向修复的逻辑结构予以阐释,将其视为建构新型均衡和可持续城乡关系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遵循过程-机制-模式-政策的研究思路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拓展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孔海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5-100
“十四五”规划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从国际社会来看,乡村振兴是一项全球性的发展任务,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式与作用机制等国际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际经验研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诸多参考:研究方法上,注意整合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领域上,注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增强理论模式的应用反思;国际经验上,主要有城乡共生发展模式、立体化发展模式、多主体协同支持模式等。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学习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模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