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翔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5-8
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如何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要把发展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方向,把统筹兼顾作为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和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3.
4.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18
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战略是补齐农村农业发展短板,构建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立足中国大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极。乡村振兴战略与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着在农村农业发展、国家战略、国际经验三重维度上的价值取向趋同,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出路在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必须遵循"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可以在协同动力、协同主体、协同引擎、协同保障、协同基础五个方面进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5):14-24
供销合作社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供销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协同发展的结果,通过服务带动、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组建市场主体、承接政府扶持集体经济发展 专项资金、捐赠帮扶等路径,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多方共赢。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建议政府将供销合作社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同发展作为壮大农村集 体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三农”工作总体布局,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推动农村集体 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主动与供销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并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新期待,农村振兴与农民富裕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对新时代农民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为生成因素,详细解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践路径,为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8.
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 、“四化同步”发展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蕴含清晰的内在逻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维指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选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中国基本国情农情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富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为全面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方略,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实践指导,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9.
10.
保障农民权益: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当前,必须从权利上认识我国农民问题.当代中国农民权利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和理解:一是从职业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核心在于土地权利;二是从身份上说,农民的权利问题关键在于平等权利.土地权利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民的其他各项权利都可以从上述两个方面推导出来,这两个方面的权利可归结为公民权利.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切实贯彻保障农民权益这一重大原则,迫切需要创新保障农民权益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离不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经验,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以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所积累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的启动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4):67-73
回顾农村20年的制度变迁及改革创造的巨大绩效,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为主线,可以寻见改革存在路径,即:扩大农民自主权。从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理论角度看,“扩大自主权”这一基层进化的经验经由系统的作用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组织创新,有助于组织群体的系统转换具有路径依赖性,并以路径效应──政府与农民的互动(自下而上的自发创造与自上而下的自觉选择的互动发展)──拓展积聚了由农民个体自主权扩增而导致的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效应。现实地看,这一路径必将成为实现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现代化的最动态的增效源泉。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新型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扮演着为现代化“兜底”的角色。现阶段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是充分发挥其“兜底”职能,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支撑。以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为主线,从乡村振兴的五大命题出发,运用代数推导的方式全面论述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发挥种粮激励效应、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效应、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效应和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西部农业大省——四川省的农险发展实践为例,结合全国农险发展概况,点面结合,深入分析目前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持续提升现有农险保障水平、增强融资支持能力、完善政策性农险的财政支持体系、改革现有农险创新激励体制、全面强化农险监管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东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269-273,278
以往政府改革之所以收效不大,是因为政府当事人对改革既无动力,又无压力。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必须调整现行的改革思路:在突破口的选择方面,要先定位政府角色再改机构;在完善政府治理方面,部门升格不如放权分权;在革新选人机制方面,要先改委任制再破论资排辈;在以薪养廉方面,要先改职务消费再加薪。 相似文献
15.
仲艳维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53-56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采用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及缺陷,并结合国情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翁士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102-109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为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移、角色回归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公共服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正在发生从补缺式的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向定制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在此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建构出新型的合作关系。这一政社合作关系的研究丰富与加深了对于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变迁之理解。 相似文献
17.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06-4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迁,空心化成为农村显性的特征。以庄村为案例,揭示了农村空心化的核心表征,具体表现为生产主体趋于大龄、公共物品短缺、传统认同感弱化三方面。基于此,借助"国家-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解读了这种社会现象的生成原理,并进一步探讨空心化视域中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我国乡村旅游具有市场规模大、开发投资大与政策影响大等特点。结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可阐释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将农业观光体验游和农村休闲度假游相融合的新兴旅游开发方式,其本质在于"乡村原真性",主要特征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乡村消费为目的、以乡村文化为内核、以乡村体验为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需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我国乡村旅游按照旅游产品功能、盈利点和区位布局,可归纳为乡村酒店、文化民宿、休闲乡居和农业庄园四类乡村旅游功能开发模式,农户盈利、旅游合作社盈利和股份制盈利三类乡村旅游盈利模式,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特色小镇依托型三类区位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作为连接社会各组成部分关系网络,与政治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在社会结构的复杂体系中,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地位又尤为重要.为了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变革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选择阶级阶层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史.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不难发现在总体制度框架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主导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动因由政治动因转向了经济动因,同时,在社会自主变迁色彩取代人为强制色彩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也愈发明显.如何推动社会结构变迁继续保持良性发展,新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述了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信息意识薄弱,涉农网站偏少,农民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缺乏,“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诸多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八条建议:(1)强化政府意识,加大资金投入;(2)巩固现有基础完善网络体系;(3)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共享体制;(4)健全信息队伍,改善传播体制;(5)重视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6)探索鼓励措施,引导农民上网;(7)加强资源建设,提升数据质量;(8)利用传统媒体,辅助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