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开发,一支文化素质高、多元化、强大的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是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坚持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对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辽宁省乡村人才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人才体系不完善,发展载体不足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科学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注重人才分类培养;不断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为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实用型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发挥高校服务乡村职能是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不匹配,乡村福利待遇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意识淡薄。只有加大力度培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从多种渠道提高农村福利待遇,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高校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  相似文献   

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在于国家政策支撑有力、高校服务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多样,同时高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也存在人才支撑乏力、服务深度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现实问题。基于此,高校还需通过推进乡村人才供应、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丰富帮扶实践项目、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有效的优化决策和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教育是一个前后相继、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乡村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引起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又对乡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全面安排,并前所未有地对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难题,需要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出发,研判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乡村产业振兴资源优势是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根基所在。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包含具刚性特质的自然资源优势、具弹性特质的政策资源优势、具柔性特质的人文资源优势三个方面。在自然资源方面,乡村应利用好优势吸引各类市场要素集聚进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自然资源全产业链助力发展,科学规划自然资源的空间布局保障可持续发展。在政策资源方面,乡村应优化政策环境,在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的同时用好用活政策资源优势,从“供、配、帮、扶、送、融、疏”七个方面让政策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在人文资源方面,利用好资源优势发展文创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传统手工业、休闲度假产业等,照亮乡村文化的独特闪光点,推动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财税政策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省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立足湖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对现有财税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了财税支持政策的不足,并围绕湖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从职能定位、政策统筹、精准施策及保障效率等方面提出构建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兴旺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而是乡村的整体进步。 本文从产业与农民关系、产业与乡村关系的视角审视产业兴旺的内在构成、内容和特点。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话语体系的产业特征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 产业兴旺既要满足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要满足农民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产业兴旺只有限定在乡村范围内且以农民为主体才具有实际意义,产业兴旺只有建立在乡村整体价值基础上并与乡村价值体系相结合才具有可能性。 任何排斥农民的农业、排斥乡村的产业,都与产业兴旺相悖。  相似文献   

9.
10.
乡村产业振兴对乡村治理起决定性作用,而乡村治理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坚实基础。由此,立足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分析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探析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产业振兴为着手点,通过对皖南山区乡村的治理实践模式研究,探索山区乡村有效治理的模式构建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2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效应分析入手,探究金融、供应、农机、科技、销售、信息等6类生产性服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组态构型及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无法通过单项服务达到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的,而是以组态形式发挥作用;农机、科技和信息服务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条件,在不同组态路径中起到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可归结为:科技+信息主导型、农机+科技+信息主导型、科技主导型、农机+信息主导型。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2006—2019年全国722个脱贫县和1058个非贫困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乡村产业振兴指数,实证检验了金融资金流动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金流入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且对脱贫县的促进效果强于非贫困县;金融资金流动主要通过带动“实物流”“技术流”和“人才流”发挥促进作用,实现乡村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及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需求端、普惠金融发展的供给端和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政策端均能对促进作用产生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明实践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目前,基层文明实践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受到诸多局限:主要是开展活动多研究问题少,一般性活动多针对性强活动少,个别化活动多整体化统筹少。究其原因是对基层文明实践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价值认识不足,基层文明实践缺乏机制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方法路径主要包括:因地制宜,主动融入;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因村定策,因业作为。  相似文献   

16.
17.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可持续的方略。以甘肃省永昌县东寨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致富为例,运用事例证实、数据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资源禀赋历史的视角分析东寨镇农民贫困的原因、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阶段性特征和产业带动脱贫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用时空跨跃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进程的细微思辨,得出干旱农区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民生活困难、贫困户脱贫、区域性整体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内生型乡村产业.通过对闽南村庄的一个专业市场进行田野考察,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分析内生型乡村产业的社会基础、发展路径及综合效应.研究发现:乡村产业以农民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在产业发育阶段,农民通过动员社会关系进入产业,实现扩散经营,并且基于同乡互助,在专业市场内部达成保护型经营共识,避免恶性竞争,形塑出家庭经营-家族共营-同乡互助的关系型经济网络.内生型产业嵌入地方社会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持较高的一体化程度,对村庄生活有长远预期,有利于维持村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但同时要注意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的低水平困境.基于此,建议内生型乡村产业发展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产业振兴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境中的“同乡同业”尽管与城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更多体现了对“城”的影响,但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其对“乡”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从类型研究视角将“同乡同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聚集生产”型、“聚集消费”型、“分散消费”型和“分散生产”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同乡同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不同。“聚集生产”型往往通过在地特色产业、人才的回流等推动乡村兴。“聚集消费”型更多是通过回乡消费或者向家乡捐款、资助等形式贡献于乡村。“分散生产”和“分散消费”型则结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作用,其在外发展的状况使得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聚集消费”型相似;而其创立在地品牌、在家乡开拓原始产业形态的状况又使其具备与“聚集生产”型相似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同乡同业”要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政府的引导机制将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通过列举两岸文创型乡村的创建与运营方式,来论证构建文创型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建设模式之一;同时,比较分析了两岸文创型乡村的各自特点,对中国台湾地区通过"社区营造"计划,融合在地文化与特色产业的乡村发展经验进行了阐述,对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