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经济报道的社会功效及其改革途径舒汉锋为了适应变动中的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经济报道迫切需要在报道“本位”等方面确立新的观念。作者认为,经济报道功效的涵义,应是“报道客观上所产生的对社会经济和市场主体运作所起的实际影响力”。从这一涵义出发,在对经济...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讲:“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3页。)正当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时,重温我们亲身经历的十多年实践,不难发现,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走过了一个由不甚理解到理解,由有新感觉到深刻感觉的认识过程。这说明我们的认识已由感性阶段上升到了理性阶段,实现了第一个飞跃,从理论上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也搞市场经济这一最基本问题。这种理论上的成熟是我们党、我们民族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对恩格斯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传统解说,即“一切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等等是最准确、最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并固守在围绕对这个问题的“物本”回答所构造起来的现有哲学体系上。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和把握是不准确的。一 我们并不否认恩格斯这一思想极为准确地概括了古希腊以来不断涌现的寻求世界本源的各种哲学派别所争论的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第一,恩格斯在表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内容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的潜力及潜力的发挥以前,当研究国民经济经营上的效率体系时,几乎从未把经济社会的规模视为研究对象,例如,在资本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体制之间进行效率体系的比较时,经济社会的规模至多限定在1亿人口.并且在比较中,也一直把美苏视为代表两种体制的大国,可是,如果同拥有10亿人口和辽阔国土的中国经济相比,其研究规模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如果用以前那种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形式来理解资本主义体制同社会主义体制,并把这一想法照搬到中国经济上,就未必能正确评价中国经济的经营实况.  相似文献   

6.
苏霞 《唐都学刊》2005,21(4):66-69
“经营小城镇”就是把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引入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范围内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小城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针对陕西省小城镇建设中缺乏规划、规模偏小、投资不足、管理低下等问题,应该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将土地资产转化为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创建小城镇品牌,树立城镇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仁武 《探求》2006,3(1):28-32
邓小平的制度伦理思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标准、把“效率优先”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选择,把“共同富裕”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价值目标,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伦理取向及所需要的伦理支持问题。邓小平的制度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是限制模式还是竞爭模式访美时,经常有人问我:“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何在?”这个问题用日本经济的宏观计量模式大致上是可以说明的。但是,还不足以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日本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了便于理解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特点,暂且用我自己的模式来说明。从以往的观点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态:“日本股份公司”模式=重视政府限制的模式;“过度竞争”模式=重视竞争机制的模式。不言而喻,“日本股份公司”模式是把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把市场经济理解为绝对自由的经济,否认政府干预;二是把市场机制的灵活性绝对化;三是盲目推崇帕累托最优状态为效率目标;四是将市场经济简单等同于法制经济。并对这几个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引论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肯定了市场经济规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适用性,是改革理念思路的重大转变。但是,国内外社会各界对这一转变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这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和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客观作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发展和深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仍然是“半截子”,是不彻底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市场经济。 两种认识相比,第一种观点实际上认…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也写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实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平等竞争”和“合理流动”等内容,这就把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对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王世梅、唐延二同志编著的《大变革中的中国经济走向》一书给我们做了回答。此书着重描述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作者首先生动而又客观地介绍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相似文献   

13.
一、导言目前,国际金融方面的一个重大焦点是前社会主义各国的市场经济化问题。其中,对前苏联特别是俄罗斯经济的市场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目前正下最大的力气,其最终结果将给今后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带来巨大影响,所以十分重要。俄罗斯于1992年1月果断地实行了“休克疗法”的激进的经济改革,1992年的实际产量(国内总产值)与上一年相比,降低了14%,消费者物价上升了1500%。卢布的对外价值也大幅度贬值。生产下降、通货膨胀率增高、卢布贬值的趋势1993年仍在继续。在这种俄罗斯经济混乱的背景下,“优先实行价格自由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盎格鲁·撒克逊型的激进市场经济化破产了,取代它的应是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渐进的经济改革”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党的“十四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这一论述,笔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这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虽然目前有“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定论,但人们的看法还远未达到统一的程度。众说纷纭之中,不仅存在着关于结合方式的理解差异,而且还有着“市场经济说”与“计划经济说”的相互对立。笔者认为,学术纷争是一种可喜的局面,但就计划与市场这一问题而言,各走极端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而且在实践中颇有危害。本文不打算就这一问题来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论证,而是想通过一个新的角度,给这场纷争以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本体论是针对教育存在的根据而不断地发问。“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是关涉教育本体的基本问题,墨家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诠释。基于对“何以为”问题家族的解答范式展开理论探索,通过回答“何以为学”和“何以为教”,墨家实现了对教育本体问题的解答。对墨家教育本体论展开研究,有助于准确、深入地理解墨家哲学。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1991年“要把经济工作切实转到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力争工业生产的质量、品种、效益有一个明显进步”。国务院决定1991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力促进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使企业逐步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一、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决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是有很强的针对性。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在“质量、品种、效益”等诸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工作切实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前及今后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择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综观改革十几年来走过的路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改革总是以市场为取向向前逐步推进的。改革的实践不断开辟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理论的不断深化又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逐步推向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  相似文献   

19.
当前,理论界的同志们在深入学习马克思“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的科学论断,批判“四人帮”的“自然科学是上层建筑”的反动观点的斗争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自然科学是不是社会意识?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不但关系到能否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这样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使理论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讨论。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 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为什么和怎样提出“社…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海德格尔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现时代的哲学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最后阶段,这意味着什么?”第二,“在哲学终结之际,存留给思想的任务是什么?”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海德格尔指出,与单纯的衰落和终止相反,哲学的“终结”由形而上学的完成所构成。“我们在否定的意义上将某物的终结过分轻易地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终止,理解为连续性的缺乏,也许甚至理解为衰落和无能。与此不同,我们所说的哲学的终结意指形而上学的完成。”通过导致空间式隐喻的认识论注解,海德格尔力图以其独特的风格阐明自己的观点:“‘终结’(end)一词的古老含义与场所(place)一词的含义是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