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受加拿大共产党派遣,率领医疗队来到延安。1939年11月,因手术时受感染转为败曲症,在河北省唐县牺牲。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中,高度评价他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他“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2.
王刚 《现代交际》2005,(12):72-72
我们这个组共4个人,除了我这个经理外,其余几个都 叫做助理。说实话,由于公司成立至今历史也不长,招募 的员工整体素质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我手下的3个“兵”就 没一个令我觉得有“左膀右臂”的贴心感觉。其中有一个 女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娇生惯养的,凭借关系进公司跟了 我不到两个月,已经令我很是头疼了,而且她仗着有后台,  相似文献   

3.
青山、碧海、白雪、翠草、绿树、沙滩、蓝天、高楼以及车水马龙,构成了温哥华一幅朝气蓬勃的画卷。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的门户,人口近200万,是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花满城,草遍地,市内拥有50多个公同,有着“花园城市”“北美花都”的美誉。普通民居房前屋后,也都有草地花圃:温哥华市政府规定,浇花浇草的水可以免费。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中国人来说,诺尔曼·白求恩可谓是家喻户晓。1938年,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后来他又到晋察冀根据地,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河北唐县殉职。当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  相似文献   

5.
不知道中国人有多少人知道《马燕日记》,我是在2003下半年在网上知道的。马燕其实只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名小女孩,然而她的《马燕日记》却轰动了世界。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马燕的日记是被法国解放日报记者发现的,并在报上连载,反响强烈。她的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种文字,欧洲人被感动得纷纷写信慰问、捐款。后来,马燕及当地60个孩子因外国人的关心而能上学了,马燕成为她村中第一个女初中生。看到“马燕日记”…  相似文献   

6.
我是在接女儿放学的时候接到“小三”电话的,听声音也就十七八岁吧。“我和陈然相爱了,我爱他,他也爱我。你赶紧离婚吧!”我又好气又好笑,说:“丫头,你知道陈然是什么人吗?”她愤怒地说:“陈然是个有才气懂感情的男人,你一个市井三八懂什么!”  相似文献   

7.
没有开平价医药超市之前,我在一家国有医药公司干了4年的采购部长。2002年,我从医药公司跳了出来,我的决定遭到了来自周围人的强烈反对。要知道医药采购可是个好差事,工资不说,仅仅是吃“同扣”就足以让人肥得冒油,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知道更大的利润在不久的将来。我决定自己开一家平价医药超市。  相似文献   

8.
去康定的那晚,月亮守在窗外。我有些不合眼前的月色,不舍你。对你说,我还是不去康定了。你却语气坚决地“赶”我走,说:“一定要去。”我知道,你了解我很早就想去康  相似文献   

9.
就哭一分钟     
雨凝 《女性天地》2013,(6):52-52
早晨起床时,她蹙着眉头,若有所思地说:“老公,我想跟你商量件事,我有一个月的假期,想趁此机会出去周游世界,你不会不同意吧,〉”他想都没想就说:“我当然不同意,你一个人出去跑,我不放心再说,我老婆这么漂亮,被人拐跑了怎么办?”她说:“我答应你,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寄明信片,让你明确地知道我的行踪,让你随时知道我在哪里,好不好?”她摇着他的胳膊说:“让我出去散散心,寄情山水,才能写出更好的文字、才能拍出更美的照片,一个月很快就会过去,而且这也是一个考验我们的机会,看看我们对彼此的感情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坚固。”  相似文献   

10.
白求恩的爱情可以说是经过生死考验的,可是最后也是“死于”细节。 36岁那年,白求恩因为做手术感染了当时被称为绝症的肺结核,他对刚剐结婚两年的妻子说:“亲爱的,我必须向你说明,死神就要来到我的身边,而你才25岁。我不能把肺病传染给你,我要和你离婚。”可法兰西丝依旧寸不不离的照顾他,最后白求恩以拒绝治疗来逼迫爱妻离婚,法兰西丝只好在痛苦中接受了离婚请求。离婚后白求恩依靠自己发明的新疗法以及坚强的意志奇迹般地痊愈。他出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法兰西丝发了一封电报:病愈,对你感情如旧。法兰西丝很快地回到了他身边。有了这样生离死别的考验,按说白求恩和法兰西丝的爱情已经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11.
彭燕郊淘书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24-25
彭燕郊先生,今年应该是八十有六了。在中国的诗坛,说到他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的。如果说有谁不知道,那我就想说,此人和诗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人过八十还能写诗,而且还能写得那么好那么“年轻”,我估计当今诗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用古话说就是“无出其右”了。我这里不想说彭老在诗坛上的影响和成就,而是想说说他的淘书。在说淘书之前,又想学学前人写文章,先来个“破题”。所称“彭老”,不是说他的年纪老,而是对他的一种由衷的尊敬。虽然86岁算不得年轻了,但与彭老接触,怎么看他都显得年轻。初次跟他通电话,我就以为他是一个年轻…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有点犯晕,原因是我不会说话了。这并不意味着我得了什么失语症,而是我不知道怎么说话了,一向自负的中文水平,突然变得无地自容,我怀疑是否要提前30年给自己配一副老花镜。在网上看见一帖妙文,想回复几句话,看了别人的回复就找不到键盘了:有顶的,有汗的,有倒的,有晕的,有沙发的,有弓虽的……汉语,每天以惊人的吞吐量吐故纳新,甚至到了不加辨别的程度。不管是外来的“布波族”、“大狗”,还是国内媒体炮制的“知道分子”、“飘一代”,统统纳入囊中。一个热点话题、一本书、一个人就可以创造一个词条,“美女作家”“、狼性”、羊性”哪个不…  相似文献   

13.
幽默文摘     
把你整死 某所小学,有两个学生在吵架。 甲说,“你再叫啊,我打个电话就可以找人来!”乙说,:“你打啊!我就不信。” 然后,甲真的跑支打电话,回来的时候放了一句恨话,30分钟后,你就知道怎么死了!这时候乙紧张得不得了,但也没有办法,30分钟后,学校广播:乙某某同学,你有访客,请到学务处。乙虽然很害怕,但想想是在学务处。应该不会有事。于是他到了学务处,一个头发染成金色的青少年走向他:“你是乙某某吗?”乙说,“我就是。”  相似文献   

14.
李为 《现代交际》2005,(12):44-45
2002年初,是我移民加拿大最紧张的一段时间,那些 日子一早起来做完两餐饭菜就要忙着去学校读英语课,中 午下课还要赶到工厂去做工,回到家里通常是凌晨1点了。 一位多日不见的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现在怎么 成这样了?”经再三追问我才知道,她所说的“怎么成这 样”是指我已不再红光满面。初来时的啤酒肚儿也不见了。 说来也是,这几个月下来我整整瘦下去十几斤,可见新移 民“前人种树”确实不易。不过,就算生活再艰难,我对 新的生活还是很投入,因为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5.
过年回家,进门就听到一群亲戚对着表妹,你一言我一语地催着她生孩子.“再不生就来不及了”,“养儿防老啊”,“有个孩子你心里就踏实了”……表妹平静地坐在她们中间,不反驳也不认同,只是始终保持微笑. 我知道表妹是个铁杆“丁克族”,与表妹夫早就订好了不要孩子的人生计划.家里的亲戚们每次都这样“围攻”,甚至还说出一些难听的冷言冷语,我一个旁观者都觉得心烦气躁,真不知道她又会是怎样的难受.毕竟这一代人的自主意识都相当强烈明晰,老一辈的无形压力在某些时刻实在是咄咄逼人,让人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16.
时常有人问我现在的情况如何,有关心的也有想取经的(在患者看来还活着的都有经验可取)。我通常回答是:“还行”。我知道,对于关心的人,这两个字让他们很放心,但是对于想取经的人,这两个字的回答让他们无法继续问下去,可是我又不能用几句话就说清楚呀。  相似文献   

17.
越是笨人,越爱赶时髦。如果世上有这样的人,我要算一个。博客起来两三年了,我才赶上来凑这个时髦。也有不笨的地方,比如我就知道这个词儿是一个英文词的音译。还悟出了此道最见性情,也最见才智。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爱看别人的“博”,而自己只当“客”。  相似文献   

18.
何立波 《老年人》2005,(11):38-39
1979年12月3日凌晨,张国焘冻死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老人病院。他死的时候,门外寒风呼啸,积雪盈尺,而他仅穿着睡衣,床上的被子掉落在地上,身边空无一人。张国焘,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他1916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党的“一大  相似文献   

19.
为谁而工作     
李付春 《职业》2010,(2):37-37
有两个QQ好友,他们在个人资料中“工作”一栏里分别写着“为党打工”和“为老板卖命”。我一猜就知道,前者是个国家公务员,后者原本就是一个打工仔。  相似文献   

20.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三十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的时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 “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 “我怕得要死,”这位年轻作家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丢丑.我就心神不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