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在文学界创造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百余年以来 ,该奖项一直对诗歌相当青睐。自法国诗人苏利 -普吕多姆获得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后 ,先后获此殊荣的诗人近 30人。本文试图介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法国诗人。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享誉英语文学世界,被称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与沟通欧美大陆的无冕文化使者.他小说中最常反映的是国际文化主题,即欧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詹姆斯小说中的欧美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相互冲突到互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斥.而在晚期作品中,这两种对立的文化在其主人公身上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詹姆斯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懈的探索,詹姆斯终于在他的小说世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并获得前辈艺术家的赏识,1985年开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90年代以来,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佳作不断涌现,赢得学术界的激赏与期许,成为当代文学与世界之间“新航道”的领军人物之一.莫言的文学路线图为中国当代文学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无名氏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宗教哲学的溶解和整合的文化态势,尤其是代表作《无名书初稿》,通过印蒂一生之追求,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但由于先行理念和认识论的局限,无名氏所建构的在儒文化调和下的"释耶相融"文化理想发生了偏离,实质上只导向道家或道教文化的东方古典哲学精神。无名氏的小说创作虽然对宗教文化及其教义有着某种程度的曲解,但其艺术独创性终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成为文学界的最热话题,对于莫言的获奖各方评价分析不一。但莫言的获奖就真的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试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浅谈中国文学及背后的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及认同。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在20岁时写了<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一文,对中国人民深表同情.1924年的访华,打通了几近闭塞的中印交流的通道,并在国际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学院,促成了谭云山成为现代玄奘.泰戈尔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痛斥日本无耻文人野口米次郎为日本侵略辩护的无耻行径.这些都源于他的大爱思想.泰戈尔的大爱思想是他热爱中国的思想根源和中印世代友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戈拉》中泰戈尔借正统派印度教徒和梵社成员间的矛盾斗争揭露和批判两大教派的弊端和偏见,引导先进知识分子对印度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希望他们在为印度谋求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应批判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努力实现一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曾在中国文化界引发了激烈论争并出现强力抵制,反对派的中坚人物陈独秀、沈雁冰、郭沫若等人却又是我国最早翻译泰戈尔作品、推介泰戈尔思想、追踪泰戈尔行踪的学者。泰戈尔主要在北京的文化界活动,抵制和批判的文章却多刊载于上海的政治性杂志。反对者的部分文章偏离实事,凭空杜撰。对此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亦多有舛误。对上述内容进行实证性的梳理,以期对一些认识偏失作出辨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作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乃至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之一在于它使得文学彻底地事件化了,而其源头就是诺贝尔文学本身的被事件化.本文以四人谈话形式,分别论述了诺贝尔文学奖被事件化之后的种种表现及其特征一、消费导向的共谋性;二、消费导向的消解性;三、消费导向的时尚性;四、消费导向的猎奇性.同时,这一事实也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广泛关注。他们正确地处理了在东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由多元文化的冲突带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凭借对现代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对现代表述方式的不懈追求得到了西方文化界的认可和接受。东方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获奖频率突然加快,是以东方文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标志和体现。以后殖民文学视角分析几位英语作家的创作,可以引发对东方民族文化现实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颁奖标准一直延续着一贯的标准,这就是对文学理想的重视和对人文精神的强调。理想和诗意是诺贝尔文学奖所倡导的主体精神,获奖作家的创作和获奖过程,充分表明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为人生的艺术,更是为人类的艺术。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学,我们看到的绝不止是地域风俗和文化的差异,更应看到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灵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作品理由千差万别,但始终都没有离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和对自由理性的探索与追问。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不是文学的冠军赛,但其作品绝对是最具有人类学品质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最高科技荣誉,从1901年至2000年的一百年中,已颁发了600多个奖项.本文对过去一个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及医学三大奖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授奖目标、学科领域、得奖国家、获奖者年龄等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是科学的生命。科学发现的机遇存在于观察和实验之中。科学研究中充满各种机遇。机遇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催化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是机遇产生的哲学根源。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优良素质帮助他们及时捕捉机遇、利用机遇,取得事业的成功。但是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抓住机遇,切莫让它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至今近一个世纪,有700多位科学家摘取这一桂冠,却没有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层面分析,由于中国与西方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结构,所以在思维和认识方式上便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现状,以1971—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十年来的获奖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家所属的不同的国家分布、作家性别比例及和获奖作品风格与主旨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态势,概括和反思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原因,由此提出对于中国作家要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有更多席位需要完善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帝国主义及其启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经济学帝国主义。从表面上看,经济学帝国主义冲击了各门社会科学之间原有学科的划界;实质上它却反映了社会科学日益趋向学科交叉的特质。同时还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互动发展的趋势。认清这一实质,对解决中国经济及经济学的现实问题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尔克斯、莫里森、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紧密相关。马尔克斯首先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世界,莫里森启用诗意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了非洲裔美国人民的历史和现实境遇,莫言以中国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呈现了民族"寻根"和世界文化的完美融合。三者都采用魔幻元素和各自民族现实结合的叙事策略,强化了世界视野下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具体而又准确地体现了各自的时代需求和社会理想倾向。  相似文献   

20.
创造能力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以及个人努力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也是影响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创造能力也不相同。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学科成熟越早,越有可能较早地取得重大成果;取得成果年龄函数呈现“提高快,下降慢”的特点。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