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素 《兰州学刊》2011,(7):218-220
中国文坛在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全方位开放状态,日本唯美主义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尽管我国并未由此而出现唯美主义文学流派,但是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所受的影响却是十分典型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的,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变革。本文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之路,分析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并阐述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会积极译介世界各国各民族近现代的文学动态,包括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各种流派的作家作品,试图形成"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与"和而不同"的评价系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参照体系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具体的译介策略上,本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的现点,通过强化评介对象的民族性特征来展现译介活动的"民族性"诉求.从而使文学研究会的译介行为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宋剑华  曹亚明 《河北学刊》2007,27(5):123-127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运用"和文汉读法"学习日语,意欲建造一座连通中西文化的巴贝尔塔,但是,翻译方法的急功近利、文学观念的返归传统,以及中、日、西多种思想的交错等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梁启超难以跨越中国传统文学的樊篱,完成引导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性转型.本文从翻译手段、文学观念、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考察梁启超通过日文译介西学的行为,进而探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中,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学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玉 《江汉论坛》2001,3(1):85-90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具有"异化"和"归化"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是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异质的文学对本土文学具有冲击性,促使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另一方面,本土文学又由于语言的规定从而同化翻译文学,最终使翻译文学民族化.近代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最终取决于语言及文学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把“现代文学”放在文学通史的视野中看 ,其最根本、最能彪炳史册的 ,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起源阶段。“文学”这一思想形式的发生 ,和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最具文学史意义的是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俗”文学的历史性复权。这是民族政治的产物。它不仅把一种文类推向前台 ,还作为内在驱动力对这一文类产生总体性和规范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分裂性关系形式 ,使现代作家把握现实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法则。这种认知方式成为现代文学的一种普遍、有效的表现范式。  相似文献   

7.
翻译、期刊与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矛盾和内在冲突,也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现代文学期刊不仅为翻译文学提供了物质载体,更通过编者、译者、作者、读者和出版方之间的多维互动有效地建立了现代文学的公共空间.期刊、翻译与现代文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重对话格局,也正是在这种对话中翻译文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促进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多层面地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曾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型,主要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照搬西方文学的模式,甚至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完全等同于欧化或曰西化。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尽管西方文学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并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建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中国文学的传统思想和形态仍然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学现代化之保持民族持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说,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型并不是西方式的,而是保持了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9.
张能泉 《社会科学》2020,(9):174-180
中国现代社团作家通过吸收与效仿谷崎润一郎的文学观念与表现手法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对文学艺术本体和作家创作自由精神的高度重视,反拨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以唯美的审美情趣与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使之获取了一种别样的审美形态,既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空间与表现领域,又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通过聚焦于中国现代作家在接受谷崎润一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土接受,展现他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寻求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思想激情与精神品格,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现代性进程,体现了多元化的意义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半殖民"则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态的准确界定,也是中国学术史上主动呈现出的一个概念。半殖民的国家形态,决定了"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质"。"半殖民文学"有着"现代文学"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同时,从文学的半殖民性与解殖民书写出发,我们对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会有不少新的认知和研究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性所带来的制度性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因而,自现代以来,文学必然是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并且,作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面向--文学制度,就成为界定文学或确定文学边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同时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作知识谱系学的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中,也有人的文学和人民文学两种主要的文学现.如何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汲取其理论资源,建设当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五四新文学运动与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关系,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两个主要理论与实践的资源中的有益的东西,在科学发展现指导下,解决好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郁勤 《学术探索》2007,3(1):129-132
建国初期“人民文学”文艺思想开始贯穿整个文艺界。《人民文学》作为“人民文学”的全新载体,成为新中国在文学制度重建初期的国家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此阶段的办刊思想、方针及创作风貌充分的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文学”特征,同时它也影响着同时代其它文学期刊的办刊方针和方向。新中国文学制度构想在《人民文学》初显端倪。《人民文学》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通过勘察它于此期间的办刊特色,从而为更全面、清晰地勾勒出当代文学传播史面貌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5.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北魏的文学观念相对于五胡十六国而言,脱略了对南朝文学单纯的敌意而转变为自信从容的审视。这是北魏时期的汉化改革、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人口迁移等时代新变所造就的。北魏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受,为隋唐的南北文学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贺:杨教授,您是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德语文学专家,可您新近出版的《德语文学大花园》却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读来像一部德语文学和德国文化的普及读物.请问,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您本人怎么看待这本书?  相似文献   

18.
莫让华文文学等于华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鹏程 《东南学术》2004,(2):158-159
周宁先生"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一文,反对以往"海外华文文学"的观念,提出多中心、跨国界,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新设想,我当然是赞成的.我稍早在"华文文学新世界"诸文中也就是如此主张,故同声相应,颇有行空谷而闻足音之感.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文学的新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学是伴随电脑网络而生、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的文学现象 ,它在表现方法、表现内容、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与传统文学有显著的差异 ,显示出新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与网络的存在机制密切相联。网络文学扩大了文学的领域 ,也是文学的新变迁 ,就其发展趋势而言 ,必将成为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样态。  相似文献   

20.
以情感、美感动人是文学之本质所在 ,而优秀的作品总能通过美的形式将读者带入感人的境地 ,所以文学的本质最终归于形式。形式分析应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先弄清文本的语言、意象、情境、情事及其由特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形式 ,并从此类文本形式分析中发现人的情感思维、心理结构的态势 ,由此心理结构展现人性的历史情态 ,进而把握一个时代人群的灵魂律动 ,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深切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