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宪政改革可以视为“中国由传统权威政治开始向近代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近代中国谋求政治发展的最早尝试”。晚清宪政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革命取代了立宪?本文运用了赫希曼“退出_呼吁机制”理论重新审视晚清宪政改革。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国道路,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了一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成为我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来是从中山先生开始的”。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上,中山先生在许多方面都是超越前人的。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政治人,是一个传统论者,也是一个民主论者。他以“高次元传统”代表的名义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传统”与“民主”在一种思想预设中得到高度的统一。他有意将儒家思想作现代性解构,探询其中与现代精神适配的元素,最终将“儒家民本论”,诠释为与现代民主论一致的“儒家民主论”,并认定儒家民主之“理”历来与封建之“势”发生持久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国家政权建设与民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命题。中国近代以来走的是一条“非均衡”的发展道路,国家行政力量向乡村社会渗透的力度远远高于扩大农民民主参与的力度;这种非均衡性已经成为国家力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当代中国农村政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变政治“单轨制”为政治“双轨制”,使基层政权真正扎根于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6.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演进的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通过知识分子组织政党,以政党开展政治动员,以追求民主政治为核心,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展开,并经过反复曲折的选择过程,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党民主引领社会民主发展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7.
章士钊在辛亥革命时期注意观察和研究近代的民主政治,尤其注重政党问题,民国初年,他因倡议“毁党造党”而轰动一时。本文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章士钊的政党主张和理念后指出注重政党的党纲和推崇英国式的政党内阁制是章士钊政党思想的最大特征,提出“毁党造党”论是他的政党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本文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缺少建立民主政治的必备条件,章士钊建立良善的政党政治的理想和“毁党造党”的倡议必定成为无果之花。然而在政党思想史上,章氏的地位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扬弃。“五四”运动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五四”运动开创的现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传统应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民主与中国民本之说由来已久,二者各自代表了民族政治哲学的最高理想。鉴于近代以来多有学者将二者混同相比较,本文从权力性质的角度讨论了政治与行政、民主与本民的异同,由此提出民主政治与民本行政共同构成完整的“权力回路”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民本行政思想探讨了行政伦理对加强民主政治和民本行政的作用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华文 《江汉论坛》2001,1(9):62-65
五四民主启蒙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以空前的规模、浩大的声势倡导和宣传了民主观念和思想,使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一度浸透了民主的色彩;它又突破和超越了清末以来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着力凸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权政治”的民主内涵。同时,由于受制于具体国情和民主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认识水平,五四民主启蒙运动又明显地存在着民主理论建构不足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近年学界对贤能政治讨论比较热烈,但是基本上把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对立而论,且主要从干部选拔角度论之。中国政治现实更应称之为贤能民主,是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融合,融合着公意民主和众意民主,融合着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贤能民主,就是选出优质的人并通过优质的人做出优质的决策,不只体现于“用干部”,更体现于“出主意”。用干部方面,“政绩突出”体现着“贤能”,“群众信任”则是“民主”的要求。出主意方面,“民主的决策”是“民主”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则体现着“贤能”。  相似文献   

12.
石钟扬 《江淮论坛》2008,7(1):171-177
<新青年>乃近代中国之天下第一刊;其主旨:重塑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六义:中国青年理想的精神形象,主旋律:科学与民主.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主题明确提出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生成机理在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革命斗争实践的锻造淬炼。伟大建党精神意涵深邃,从“知”“行”“意”“情”四个层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政治责任、政治风骨和政治立场,构成党的精神之柱、精神之要、精神之基和精神之根,体现了崇高性、实践性、斗争性与人民性的精神特质,人民性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新时代新征程,要切实践履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筑牢信仰基石、砥砺初心使命、坚持斗争精神、恪守忠诚本色,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唐健 《东南学术》2024,(2):21-32
中国式现代化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民主之问”: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乱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世界现代化中着力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解决国际政治中的“民主赤字”问题;中国的政治实践和发展成就将“民主向何处去”从所谓的“民主改造”的歧路中解放出来,“三大倡议”为人类民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安全的国际环境和更加多元有效的交流平台。中国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民主实践是一以贯之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探索、新发展、新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着人类民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后的近代中国,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日甚一日,伴随“救亡图存”的呼声四起,民间与政府皆认同经济改革与一定程度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反复演化着近代“救亡”与改革的双重主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居于社会主流地位的政府却总是强调经济改革,弱化政治改革,小心翼翼地避开政治改革的暗礁,害怕触动政治体制的核心,希图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和经济政治调控,达到缓释财政危机的目的。然而,社会的进步和民意的觉醒,总是从经济民主进而要求政治民主。政府本身向何处去?是走向贪污腐败、垄断集权,还是走向廉洁高效、开放民主,…  相似文献   

16.
钱穆先生针对中国近代以来主流学界的“专制政治论”展开了从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诸多层面的反驳与论证,其中的政治学论述集中于作为政制史研究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及作为宪制时评集的《政学私言》,其基本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有别于又可适当兼容西方民主政治的贤能政治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展现了钱穆对一种类似于剑桥学派之“历史情境主义”的方法论自觉,通过区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以及确立政制研究的“七步法”而典范体现于该著作关于汉、唐、宋、明、清的政制个案研究,得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非专制论”,并对中国新政治的建构提出若干建议。《政学私言》代表了1945年前后民国制宪过程中相对缺席之儒家立场,从传统政治论角度对五权宪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从宪制的多重制度层面提出契合于传统政治原理的意见和方案。钱穆的贤能政治学对中国当代政治学及政治制度研究产生了某种典范影响,贝淡宁的“贤能政治论”以社会科学方法推进了钱穆政治学基本命题的当代展开。中国传统政治对当代政治乃至于全球治理的可能贡献,恰恰在于在一个“民主民粹化”的失序时代重建最低限度的“美德—贤能政治”。  相似文献   

17.
政治精英与中国的村民自治:经验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视角的确抓住了农村民主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且为洞悉农村民主甚至到整个中国民主化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视角。经过多年的农村自治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级政治精英①对农村自治的民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关于中国乡村民主的政治精英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正逐步走向“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这种精英领导的民主模式的特点是操作主体的“体制内”、渐进式发展的、实用主义的、“民主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薄弱的市民社会和政党竞争之缺乏。中国的案例有很重大的意义,它代表着通过村民选举和自治来实现政治改革的伟大尝试。村民选举、村民自治的发展经验不只解释乡村民主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了解中国更高层次的民主化。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了总结:村民选举与新农村政治、农民阶级与民主政治、政治精英与民主发展模式、农村民主与国家民主化。  相似文献   

18.
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相对于近代而言)的法律规定和政治观念中,并无“公民”的踪迹,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人们政治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臣民与公民无论实质、内容抑或表现形式都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9.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兰芬教授,承担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德治国: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伦理之维———中国传统哲学伦理价值的新思维》,该项目目前正在研究之中。“社会道德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居于何种地位,担负何种功能?”“当代中国的德治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社会思想的变迁引领社会发展的路向,民族危亡、国弱民贫的特定历史情境又深刻制约着近代思潮的理路。在此历史背景下,民主启蒙思潮作为思想界最为活跃的音符,与近代中国政局走向发生了千丝万缕的互动联系。从某种意义而言,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民主诉求的历史,探究近代中国政治转型兴衰成败的历史底蕴,深切感悟民国初年①政治转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总结其经验与教训,这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一、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与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合法性的消解民主理念作为一种异域文明伴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