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红楼梦》艺术结构存在着两种互为对应的艺术空间:描写荣宁二府的“凡世”与展示大观园的“乐园”.作者有意安排这两种艺术空间的对应,以表现自己的人生“心史”.“大观园”作为作者的理想人生境界,杂揉着东方文士风雅情趣和乡间田园韵致的文化品性.《红楼梦》两重艺术空间的崩塌与幻灭的悲剧是一种处于封建时代晚期的智者与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纪末悲哀——现世已经弃绝,理想却正在迷失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4.
中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堪称世界古代文学双璧。曹雪芹和紫式部两位作家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大观园”与“六条院”,随着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观照,他们的理想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里存在着大观园以外、大观园以及太虚幻境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淫、情与空。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与相互纠缠的种种表现暗示着贾宝玉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表现出他在女性态度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最终反映了《红楼梦》女性意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正> 我校中文系周中明教授的著作——《〈红楼梦〉——迷人的世界》,已由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对美国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所主张的《红楼梦》“两个世界”说(现实世界和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理想世界)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红楼梦》“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照相式的反映,也不是理想世界的乌托邦式的寄托,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亲睹亲闻’的基础上,熔铸着作家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幻灭和悲哀,饱含着作家血泪感情所进行的伟大的艺术创造;它是丰富多采、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由作家独创的迷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丫环袭人、晴雯、紫鹃这三个人物中,袭人有一般意义上忠心耿耿的一面,但在忠心之中又包含自私、冷酷和虚伪的因素。晴雯则热情、泼辣、爽直,最后只有在抗争中死去。紫鹃天真无邪、光明磊落、侠骨柔肠,在宝黛爱情的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三个女奴形象反映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庞大的女性的悲剧世界,“二尤”作为众多悲剧人物形象的缩影,除了具备这些悲剧女性的共同品质外,还具有很多这些女性没有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出身的不洁和她们自身悲剧对宝玉和黛玉爱情悲剧所起的作用,正是她们区别于其他《红楼梦》女性形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小说的高峰,这是学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对其悲剧性的研究视角颇多,但还鲜有从休闲美学的视角对之进行剖析的文章。因而,从此视角去解读《红楼梦》文本中对大观园主子们休闲活动的大量描写,一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即"闲"之乐强化了"亡"之悲,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深化对其悲剧性的认识;二则结合当下分析《红楼梦》大观园主子们"闲"之"悲"超历史时空的价值意蕴,不仅能使《红楼梦》的经典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新的诠释与展现,更能启发当下人对生命中之"闲"特别是负价值休闲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现代人新的人生闲适境界的开启提供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观案”是洪武年间兴起的第一件文人惨案,昭示着文人噩梦的开始。这起案件,从客观效果看,魏现役使灾民浚河修府,违背朝廷法禁,对朱明王朝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从主观动机看,魏观的确没错,修庙建府是为朝廷推行礼乐教化,体现了明初儒士在元朝异族统治回归汉族统治的历史时期,自觉承担起了回护儒学、宏扬儒学、复兴儒学的重大使命。魏观等人的罹难,不能简单归罪于朱元璋的残酷本性,而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成因,它显示了朱元璋对儒家文化的质疑、批判和否定,使得明初儒士遭逢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迷茫、困惑、失落中痛苦地咀嚼着“无天可补”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他在中国戏曲喜剧、悲剧、正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 ,全面营造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典范文体模式 ,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演义》的关羽形象所蕴涵的文化和美学内涵异常丰富。这既是作者对创作素材  取舍、整合与再造的结晶,也是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这需要从关羽形象演化史中去探究。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有着忠义品德、武勇才能和刚傲禀性的名将奇人,同时,其思想性格中也有一些难下断语的复杂因素。《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故事有一半与史载大体相符,而在道德、才能等层次又有所丰富和强化。在元杂剧家的笔下,关羽成了汉民族的象征,其果敢刚毅、勇猛顽强、斩钉截铁、宁折不弯等性格特征,充分体现出令人仰慕的阳刚之美。罗贯中融合了在关羽形象中凝聚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精华,最终将关羽形象熔铸成了忠义的楷模,武勇的化身,意志和力量的代表,寄托着士人与大众的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大观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意蕴非常深厚,《红楼梦》大观园的设计和营建就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了大观园修建的目的和意义;禅宗思想影响了大观园的微观设计;大观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大,注重师法自然,妙造自然。  相似文献   

16.
关羽红面考     
关羽的形象变化是一个世代累积的过程,直到元代才演化出红脸的特征。元代是关羽神格提升的关键时期,大红司命主等红色怀爱本尊是关羽红脸特征的形象来源,让关羽从传说中的地方性的冤魂恶鬼变成了全国性的佛教大护法,并具备了怀爱本尊所拥有的征服、聚财、钩摄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在与残酷的现实斗争中力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尽力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谭记儿正是关汉卿极力塑造的一位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在追求理想爱情、维护幸福家庭的道路上大胆地反叛封建礼教,挑战夫权,与权豪势要做出决不妥协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这一典型形象充分反映了元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四季性意象结构,伴随着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正式展开小说梦之春循环。以修建大观园和元春省亲为标志,小说开始进入“梦之夏”的循环。梦之秋循环(第五十四回至八十回),目前所能看到的笔墨只有27回,而梦之冬的循环在前80回中更不可能见到。但我们已能据此断定小说结构上四季循环的构思。这不仅表现为前80回中前后明显呈现出明与暗、热与冷这种带有四季情调的反差,更在于作者能准确把握住情节上由盛到衰、由乐到悲的悲剧发展意脉,将之与四季相联,从中让读者感悟来自社会和人生的四时气象。  相似文献   

19.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窦娥冤》在两个明代刊本中的差别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具体而言,其体现在结构、曲文、思想、语言等几个方面。《古名家》本较为质朴自然,《元曲选》本在结构安排上更为合理、完整,文辞雅化,带有较多明人的审美取向。对于两者差异的形成,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固然是重要原因,另外,也可能是版本源流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