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流动性溢价的检验是资产定价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对A股流动性的测度比较单一,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基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A股高频交易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构造一种新的流动性综合指标来检验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分组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A股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效应,支持流动性溢价理论。同时,基于该流动性综合指标所建立的流动性风险因子模型对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解释能力优于传统定价模型。研究结果也表明,换手率更多反映的是股市投机气氛,并不适合做流动性的代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组排序和平行数据回归的方法对中国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现象是否存在“规模效应”进行了检验,并且对按行业分类的子股市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规模效应”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在回归中,考虑了中国股市中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引入斜率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上海股市在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规模效应;所检验的三个行业:纺织,机械和石油行业在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溢价的“规模效应”;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对流动性溢价的“规模效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分组排序和平行数据回归的方法对我国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现象是否存在“价值效应”进行了检验,并且对按行业分类的子股市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尝试性地探讨。在回归中,考虑了我国股市中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引入斜率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上海股市在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价值效应”;所检验的三个行业:纺织,机械和石油行业在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溢价的“价值效应”;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对流动性溢价的“价值效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测2015年股灾前后的偏度-期望收益率相关关系,发现在流动性恶化时,进行博彩性投机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更大程度的损失.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选取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数据,通过分组分析方法、Fama-MacBeth回归方法、Houand和Loh拆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博彩性投机行为显著地增强了流动性风险溢价,在博彩特征较强的股票组合中,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而在博彩特征不明显的股票组合中,流动性风险溢价并不显著;第二,Hou和Loh拆分结果表明,博彩性投机行为可以解释流动性风险溢价的54.95%,远高于其他解释变量;第三,从影响机制来看,博彩性投机者购买低价值股票的倾向和进行短期投资的倾向强化了博彩性投机行为对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不流动性溢价”现象,根据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所有承担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厌恶投资者都要求获得超额的收益。假定收益—风险时间序列服从某个包含流动性补偿的GARCH-M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理论假设合理,即:股票的超额回报包含不流动性补偿,预期的不流动性与未来市场超额回报正相关,而未预期的不流动性与当期的市场超额回报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行业和市场行情变化出发研究了股票市场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差异。以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行业指数为对象,选取的样本期间横跨牛市行情和熊市行情,采用二元均值GARCH(1,1)——Diagonal BEKK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市场行情下,总体样本和行业样本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都不显著,在牛市行情下,不存在系统流动性风险,而在熊市行情下,系统流动性风险显著存在,并且不同行业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行业和市场行情变化出发研究了股票市场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差异。以沪深300指数和沪深300行业指数为对象,选取的样本期间横跨牛市行情和熊市行情,采用二元均值GARCH(1,1)——Diagonal BEKK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混合市场行情下,总体样本和行业样本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都不显著,在牛市行情下,不存在系统流动性风险,而在熊市行情下,系统流动性风险显著存在,并且不同行业的系统流动性风险溢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下的流动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关于流动性与收益率及流动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的市场中流动性与波动性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中国股市的价格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上证180成分股为考察样本,根据我国客观实际用新指标代表流动性,利用计量经济学中平行数据模型,通过单因素回归与多因素回归,对流动性和收益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与其他成熟股票市场不同,我国流动性和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并基于此结论,探讨了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规模效应"是股票市场上一种重要的异常收益现象,反映了股票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选择沪市所有A股为样本,以流通市值来衡量公司的规模,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沪市股票(组合)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月横截面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公司规模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证明了沪市"规模效应"的稳健性.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操纵和公司购并行为.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3月1日上证50成份股数据,采用Wind资讯金融终端日交易数据 构造的非流动性代理变量与北京色诺芬CCER高频分笔交易数据得出的代理变量这两种方法, 度量股票市场的非流动性。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收益是非流动性代理变量的增函数,且第二 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更明确。实证结果还发现,股票市场不存在流动性波动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4.
全流通改革第二轮试点已经结束,多数公司的全流通对价方案都大致收敛于十送三,但只有清华同方的方案被否决。对于非流通股股东到底应该支付多少对价,有关各方仍处于各种朦胧的概念与模型当中,目前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全流通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终的对价方案取决于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的结果。通过分析全流通博弈双方的效用函数和既定的博弈规则构建全流通对价问题的博弈模型,可以分析博弈双方效用最大化来计算最优对价支付率。该对价支付率可以用于指导非流通股股东制定对价方案,并可以帮助流通股股东判断对价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的私募基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中国股票市场的资金结构,揭示了中国股票市场各类资金的特点和缺陷,剖析了私募基金的优势所在,认为私募基金是中国股票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机构资金形式,认为私募基金阳光化是挽救中国股市资金主体,是推动投资型市场形成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中国证券市场理论估值的研究,发现用平均市盈率进行国际比较对股票市场估值有较大缺陷。认为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理论价值定位必须考虑一国的利率、经济增长率、国家风险等。本文运用两元增长模型加入国家风险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理论估值探讨,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目前的估值合理,具备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介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指出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别从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贯彻货币政策能力、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和完善做市商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并提出解决银行间债券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股票市场的成交量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引用台湾著名学者chou(2005)提出的CARR模型,实证分析上海股市成交量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动态关系,检验结果表明.CARR模型比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稳健,非预期成交量尤其是超过均值部分对股价波动性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而预期成交量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