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天下”、“古今”与“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7,27(2):67-70
吴敬梓的儒家情怀与史官思想,使《儒林外史》全书有非常浓重的“天下”、“古今”意识,影响于故事地点与人物隶籍、游历之地的设计等,都有特别的考虑。最突出是从“山东汶上”写起,又写周进、王惠为汶上人和王冕、虞博士等也要来山东等等,都是一种深曲的笔法,有深隐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王明珂先生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结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反思性研究视角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指南,试图使读者能透过文本表象(表征),认识社会情境本相,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聆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进而有所行动,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费正清曾六次来华,对旧中国、新中国都有一定的认识,加之西方对中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使《美国与中国》一书对中国的分析基本上较为客观、理性。没有无聊政客的肆意歪曲、没有国人自大的虚伪膨化、亦没有浪漫激情的偏狂否定,给世人留下的是沉思、是探究。读罢《美国与中国》这一传世名作,从古代到当代,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感受涓涓细流历经波澜壮阔终汇入大海的那份平静。  相似文献   

4.
排律研究的成果与排律创作主体人数和作品数量极不相称,可以说,排律研究基本上处于荒漠化状态。《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之出,极大地填补了排律研究的空白,并为后来者导夫先路。是书构架庞大严谨、资料宏富翔实,文风朴质健朗,颇有"所向无空阔"之气度。而其移步换形,为唐代文学研究开疆拓土的学术启示则更具深刻的学理价值。本文仅就阅读此书的感受来论证沈文凡教授《排律文献学研究(明代卷)》筚路樵轮,泽被学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理过程就是决策制定过程;以往的经济学理论只注重决策结果合理性的研究,西蒙则特别关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组织”是决策制定过程的客观环境.“理性”则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主观因素;西蒙借助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组织”和“理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身兼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在文学创作中,积极践行自己提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理念,这在他的前期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以往对《荒原》的解读中,并未从文体学视角为艾略特的"传统"与"非个性化"理念寻找语言证据。故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王湘云有关诗歌文体特征的相关描述为理论基础,从外在形式、语义张力之间、外在形式与语义张力相结合这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论述。所得结果中,王湘云的分类中有8个能够具体体现"传统"与"非个性化",并与之共同构建诗歌主题。讨论发现,这些文体特征,是对20世纪初现代社会状况的模仿,同时也为艾略特保存传统,描写"非个性化"经验提供语言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战画史》是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曹聚仁撰文、舒宗侨配图,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5月出版的一部全面记录中国八年抗战始末的战史。曹聚仁从日本社会、文化与民族性入手,细致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及战争胜负的深层因素。该书存信史、究成败、诫来者,显示了作者化繁为简的史笔和高屋建瓴的史眼。曹聚仁的日本观,在近代以来中国认知日本的文化链条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仰东先生的新著《去趟民国:1912—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通过摭取民国期间一些名人日常生活轶事,在抛却"宏大叙事"而又不失历史本真的前提下,竭力还原"大人物"充满趣味的"小日子",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好书。  相似文献   

9.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新探索将基于互文性的研究方法,以《国家与革命》首译文的问世为线索,继而动态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终结(der Ausgang)的政治哲学维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以Ruth Wodak的“话语—历史”法为主要理论框架,并辅以Van Leeuwen的社会行为者表征理论,分析2016—2021年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新闻语料,研究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如何刻画华为的他塑企业形象。新闻话题历经从普遍积极到普遍消极的历时演变;新闻话语刻意将各类社会行为者划分为“群内成员”与“群外成员”,形成敌我阵营;新闻报道通过使用各种话语策略,将华为刻画为“新兴的科技巨头”“‘激进的’行业竞争者”“国有/国控的‘傀儡’”和“巨大威胁”四类形象。最后,批评美国媒体及主流舆论界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另类误读。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维持自塑形象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媒体刻画的他塑形象。  相似文献   

11.
“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别敦荣教授的《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一书体现了我国学者用“中国式”的思维和语言来思考和表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态度、观点和价值判断,反映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现实性、概念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风”“骚”能否进行比较,“风”“骚”比较的价值何在,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李金坤副教授积二十年之功创作的《风骚比较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简称《新论》)对这两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和切合实际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有超前的新颖选题,这种选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这一选题的提出,既是理论逻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理论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研究到何种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历史发展证明:对同一科学问题,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达到的效果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5.
日本、韩国以“无形文化财产”“人间珍宝”的命名方式,以特色的语言、特别的知识、特有的经验、特殊的智慧、特定的表述来归纳、建构、保护、传承本国的文化遗产。现实情境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续的“道—相—技—法”存在多种面向,“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续特点组成了“一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亚鲁文化作为麻山苗族人族群认同与维持族群边界的文化表现形式,从“道—相—技—法”多向度地融入麻山苗族民众的生活,形成了麻山苗族《亚鲁王》“生生遗续、代代相承”的遗续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6.
学术领域中任何一部成功的著作 ,都有她本身鲜明的特色和无穷的魅力。或因其视野开阔、体系新颖 ;或因其独具创解和匠心、资料翔实 ;或因其文字生动活泼、表述明晰 ,而为同行关注、为广大读者青睐。日本的武士产生于班田制废弛的 8— 9世纪 ,各地庄园主为了镇压人民起义 ,巩固封建统治 ,保护庄园 ,扩充势力 ,往往通过庄司组织武装家兵 ,由主人供应给养、装备 ,服从主君并受主君的庇护 ,此即日本历史上“武士”的起源。武士与主人结成封建的主从关系 ,武士在日常和战时对首领效忠。武士团的首领有一些是地方庄园主或郡司土豪劣绅 ;有一些则是…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归乡”叙事既留下了丰厚的启蒙思想遗产,也留下颇具问题性的思想“债务”,即“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在思想主题与结构形式上,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与《故乡》构成了富有意味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前者对主人公两次归乡经历的叙述潜在地回应了“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在“归乡”之不可能与可能的辩证关系中,《黑骏马》重新开启了启蒙者/知识分子不断“归乡”——“回归民众”的“思想道路”。张承志以此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的另类思考,从而与“八十年代”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与美学张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01—2010年10年间"土族研究"栏目载文的数量、论文主题分类、科研基金资助论文、论文作者及系统和地区分布、载文引文数量和引文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力求较为客观地反映该栏目的载文质量和学术地位及特色。  相似文献   

19.
"《废都》现象""《秦腔》视阈""《山本》问题"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研究中三个重要抓手,本文以之为中心,探讨其长篇小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废都》批评中,呈现出誉毁相参,查禁与再思重评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批评者前后迥异、判若两人的批评立场与批评姿态,令人不禁感慨批评者的风骨。在《秦腔》批评中,传统(乡土)文化与叙事艺术是最主要的两个既定视野,但作品的世界性因素却缺乏贯通性的追索,说明我们的研究视阈有待进一步打开。《山本》问题,暴露出贾平凹创作中早已存在的顽疾与读者的时代病。对于前者,迫使我们思索批评的意义;对于后者,告诫我们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需要负责任的文学批评,需要实话实说,真诚坦言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20.
从小说因果思想的审美内涵和叙事结构模式两方面对《太平广记》"报应"类展开主题学视角下的探讨。"报应"类因果思想的审美内涵体现在故事文本中主要有两点:一是故事传达的大众化因果观念;二是因果主题体现的作者个人情感心理和引发读者美感兴趣的艺术特质。"报应"类叙事结构主要有两种:入冥结构和某人被杀而变鬼复仇的结构。"报应"类还未形成完全成熟的因果叙事结构,大部分小说事件的因果关联需要通过联想来进一步完成,但也有少量篇目在"传奇性"中较好地融入了因果思维。"报应"类因果叙事的结构模式为后世提供了小说文本艺术思维的组合经验。其类目的设置已初具小说主题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