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作品中,要反映时代的特征,表现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当然主要必须写人物生命中最光辉的行动,通过人物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教育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但是,这其中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刘白羽同志曾经说过:“生活形势、生活细节是很广泛的:一个人物的形象,一句发光的语言,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值得人玩味深思的。”(见《给人民作一个通讯员》中国青年出版社五九年版)事实正是这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所以,人们说话就要说得清楚明白,让对方一听就懂,能很好地去领会话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人们说话总是一句一句的,因为句子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说半句话,别人就听不懂,达不到交际、交流思想的目的。因此,我们对于句子应该有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它首先是以声音的表达开始的,并将永远以声音作为其主要表达方式。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特有的一整套语音系统,从语音结构上看,我们是找不到两种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兰州方言与英语就是这样,他们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在词汇上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正如有些人认为的兰州方言很“土”,而英语却属“洋文”。从这个观点上来看,这两种语言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兰州人学不好英语,而正是启发了我们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这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谈到什么是共产主义时,引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句名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提出来的,它深刻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同形形色色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根本区别所在。了解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面目,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革命导师的这一基本思想。(一)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德国流行的一种所谓“社会主义”思潮,它在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下产生,又作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在《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民族语文》1987.3)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我们还不能从语言学角度把青海汉语中的某些独特的语言成分完全解释清楚,但是,从它们赋予句子的种种语义色彩中,我们不难窥见这些独特语言成分可能是受阿尔泰系语言的影响所致。”在谈到青海汉语中某些独特成分的成因时,有过一句推论性的语言。即,“我们推想,可能原来操阿尔泰语言的人们在转用汉语或使用汉语讲行交际  相似文献   

6.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年轻的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所说的这句名言现在经常被人们直接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人们现在经常这么说,这么号召,认为这同样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把特定的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我们应当思考: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来自何方?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路线?向哪里发展?我们还应当思考,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时代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时代精神和时代三者的关系怎样?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重复着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的人都认真思考过并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的。对于多数人来说,甚至想也没有想过,马克思1842年提出的那个命  相似文献   

7.
一把经济效益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反映投入劳动和产出成果的对比关系。赵紫阳同志指出:“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前半句是讲要尽可能的节约,使活劳动和物质消耗尽量减少,后半句是讲要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这里关键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这一观点不仅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而且指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现实生活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林彪、“四人帮”那套极左路线明明是冒牌社会主义货色,但是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十年之久?广大群众和许多干部明明是这条路线的受害者,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却拥护它,执行它,而且今天纠正起来又是这样困难?我们的同志天天都在说:“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党中央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实现新时期四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到全国人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从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后,历经十  相似文献   

11.
《新少年》2022,(Z2):30-33
<正>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既可以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也能做到“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话语让人听后不悦?如何与人交流让彼此更愉快?本期我们就来一起讨论有关“交流”的话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感到生气、难过或者愤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受着“语言暴力”的同时,可能有意无意间也在实践着“语言暴力”。先来测试一下你和家长、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习惯吧!  相似文献   

12.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揭发批判“四人帮”的伟大斗争中,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正式发表了,这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教导我们:“《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毛主席着重介绍了《阿Q正传》中“不准革命”一章,指出,有些人不准别人革命,“很有点象假洋鬼子”。今天看来,四人帮正是不准革命的“假洋鬼子”,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正是揭批“四人帮”的一个要害问题。我们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 《社区》2014,(32):1-1
德国人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感到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联系──浅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革的起点李敏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我们用恩格斯这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休戚与共,生死相依(33页): “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休:欢乐。戚:忧愁。与:相与,互相。“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全句意思是:忧喜祸福都共同承担,或生或死都互相依存。本文引此语深刻说明了中朝两国之间极其亲密的兄弟般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这是众所知的。那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仍然存在竞争?竞争的概念应否为竞赛这个概念来取代? 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竞争的问题,经典作家有过许多论述,但是我们对其理解却不尽相同,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分析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关系这一节就讲到“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将社会分工作为竞争的前提,认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裕起来,是党的富民政策的一部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过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社会的依存关系是共变关系,即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制约而引起互相变化。“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陈原语)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社会诸因素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社会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文化模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与这一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的语言在各个层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语词运用,还是句式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等,都呈现出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风格。然而,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多维组合的文化形态,在时间的流程中不免裹挟着某种沉渣而出现变化的负面.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观察分析,以便更为全面地审视、把握改革开放时代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神理。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教师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教育后代的。“言传”是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教师的语言反映他的思想和道德品质。青少年模仿力强,容易接受影响,教师的某些语言会给学生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影响。陈景润同志在中学读书时,他的数学老师沈元同志为了启发学生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