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19 世纪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优美动人,闪烁着美和真的光辉,这与诗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美学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对散见于济慈书信及其诗作的美学思想作一归纳剖析,以便人们对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相似文献   

2.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良运 《东南学术》2002,(6):120-128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济慈"三颂"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过本事探寻、文本对读和跨类比较(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对读),以及引入“文本间性”和“缺席的在场”等概念,本文对“三颂”中“美”与“真”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分析,从弘扬人文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济慈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对“真”的追求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和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一样 ,都是艺术家体验和情感的产物 ,它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当然 ,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它对“真”的追求中 ,也必然包含着对生活内蕴的真的追求。这艺术的“真”是指向未来的 ,也指向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味。文学之“真”的追求 ,表达了人类的审美理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苏州古典园林,或者说,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世界园林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杨廷宝、童(?)在为刘敦桢所著《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有其世界地位,这是学者们所公认的。影响所及,不但达到朝鲜、日本,而且还远及十八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而“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江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这是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角度,概括了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总体上看,历史地形成的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体系,其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应该认真地加以探讨的。艺术总离不开真、善、美。狄德罗曾说过:“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得美了,善也就变得美了。”“真、善、美有他们正当的权利。……这个自然的王国,也是我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王国。”狄德罗关于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点,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是适用于任何艺术的。苏州古典园林既然是艺术,当然也离不开真、善、美。不过,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除了带有一般艺术和中国古典园林所共有的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区别于其他艺术、区别于欧洲园林乃至中国北方皇家园林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8.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中的中国文学写实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理论包含着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这一对矛盾。“写实”意味着遵循自然科学的认知原则,对客体对象精确、逼真的反映与复制;而“文学”却是一个虚构、想象性的人文世界,渗透着作家主体的精神意愿与价值取向,即作家对人生、世界的“理解”,而且还负载着对读者道德的教喻与训诫的功能。这一悖论式的两极趋向,在中国文学对西方写实主义的接受进程中始终交错、纠合在一起。中国文学界对西方“写实主义”的接受,有着从早期的向科学认知原则倾斜的写实主义(真即是美),到中期的科学认知与人文理解交错的写实主义(不脱离现实的真善合体),再到后期的向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人文理解倾斜的写实主义(善即是真,善中之真方为美)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写实主义的概念始终处在动态的、不断的调整之中。  相似文献   

10.
简论人格的真、善、美徐长山人格,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指的是做人的资格、品格或标准。康德说,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人格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客,如气质、性格、思想、智慧、道德、能力、知识、理想等等,形成一个人格体系。在人格体系中,除了气质主要决定于人的...  相似文献   

11.
刘长明  管斌 《北方论丛》2008,(5):125-129
和谐发展,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这种基于东方文化的发展模式是发展智慧的集大成,演绎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求真、向善、达美之圆。和谐发展观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圆理”:天道生生、圆融互润的智慧之圆展示了和谐生物的“圆真之理”;天道酬善、惠及众生的伦理之圆,给我们指出了和谐伦理的“圆善之理”,这一“圆理”要求我们法和谐酬善之道,描万有向善之圆;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诠释了和谐生关的“圆关之理”,这一“圆理”要求我们修和谐生美之道,绘万有和关之圆。全真呈圆,至善象圆,大美似圆,和谐发展中的“三圆哲学”使其成为发展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论道教“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道教“真”美观潘显一“真”,作为美学范畴是有其特殊蕴意的。当人在宗教中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宗教之神和上帝形象的时候,最高神和上帝必然集中了真、善、美,必然是宗教美学人格(即神性)理想的最高代表。在西方神学中,这种宗教美学人格理想被表述为“真、善、美统...  相似文献   

13.
诚信与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意味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哲学之“真”、道德之“善”、人格之“美”的视角考察“诚信”的哲学内涵,以揭示“诚信”在当代道德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以“真”为贵是庄子和李贽思想的共同特征,但二者并非简单的源与流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庄子所贵之真是指万物的本相和人的自然本性;而李贽所贵之真主要指个体情性的真实无伪,二者之内涵有所不同。在文艺观上,庄子以真实天然为美,并以“淡”作为真与非真的标准;而李贽则强调作家情感的真实和表现的真率,对各种风格均予以肯定。同时,二者的贵真思想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6.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7.
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理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善、美"的统一,是迄今人类对"真、善、美"最全面、最深刻的把握,我们要在变化发展的现实环境下,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中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关于“真”的学说。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实”、“是”、“信”、“德”、“性”、“中庸”等都与“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人在真之判断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于言语行为来认识真,是古代真之学说的基本特色。“德”是“真”在道德领域里的衍生物,“性”是“真”之道德形上本体,“中庸”则是被儒家精致化的“真”之道德模型。  相似文献   

20.
发展真 发展善 发展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耕田 《学术界》2001,(6):204-209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内在地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发展真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真实性,由此可自然地引出社会发展的真理尺度;发展善是社会发展的利人性或合目的性,由此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功利尺度;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是发展真与发展善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发展美可引出社会发展的审美尺度.发展真、发展善、发展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发展应当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