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土司制度自明初开始至1931年明令废止,在土族地区存在了560余年,今天考察土族地区土司制度时,对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应给予重视。笔者拟就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土司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较长久地适应了土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 一种政治制度的可容性,决定于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促进还是阻滞,是推动社会经济,还是成为它的桎梏。土族地区土司制度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在它的形成、发展阶段,曾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这就是这一地区土司制度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青海土司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青海土司制度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青海农牧业地区各家土司的情况,并对青海土司的特点、基本结构及其活动性质作了初步探讨。文章引用资料丰富,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对研究青海地方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海土司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体制。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土族、撒拉族中也实行了土司制度。本文从土族、撒拉族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属性、地理环境条件、生产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土司产生的原因。认为土司制度是明清中央政权在这一地区实行的符合民族特点的地方行政体制,对稳定边疆地区的局势、调和民族关系、维护明清的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广西土司,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成“惟苍梧一道无土司”。关于广西土司数,据《古今图书集成》载:广西布政司领长官司三,隶兵部武选司。土官一百九十七,其中知府四人,知州三十三人,同知一人,知县六人,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典史二人,巡检十三人,  相似文献   

5.
<正> 元、明、清以及近代,如同云贵、湖广、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区域一样,河湟洮岷流域的甘青民族杂居区,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司。他们,曾经是封建中央王朝经营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作为这种局部地区的特殊政治体制的土司制度,既体现了封建王朝当时的民族政策和营边政策,也反映了一些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复杂历程。 然而,土司制最完善的明代,《明史·土司传》却不录甘青,只有赵安、李英、鲁鉴、祁秉忠等功绩卓著的几个土司散见于列传。《清史稿》虽为甘青土司立传,又不免疏漏舛误、零乱失次。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历史上的明清时代,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土司制度,同样,在甘、青一带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了这一制度,其中以土族地区十六家土司势力最大。从土司制度的形成(明初)到废除(1931年)约五百多年间,这些土族土司多能协助中央,调和民族关系,成为封建政府在西北边陲的得力助手。他们“与民错杂而居,联营结社”,与各族团结融合,携手本地建设,“绝不类蜀、黔诸  相似文献   

7.
<正> 青海鲜卑之由来与分布 秦朝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的东胡族强盛起来并开始向西扩张,后来在争夺地盘的斗争中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其中一部退入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旗大兴安岭中的“鲜卑山”,此后,人们便称这部分东胡人为“鲜卑人”。 东汉永元年间,汉大将军窦宪击败匈奴、北单于远遁,鲜卑人乘机进占漠北匈奴故地,以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到了酋长檀石槐(?——181年)时期,便“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分其地为三部,东接夫馀、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之。”此时的鲜卑部落,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家长  相似文献   

8.
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纳顿”新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青海的东北部 ,地处黄河北岸湟水与大通河汇流地区。这里自西向东有赵木川、中川、下川三条大溪 ,由北而南流入黄河 ,沿河川水地区土地平坦、气候温和、雨水充裕 ,是群山环抱中肥沃的小盆地 ,农业生产发达 ,被誉为是草原上的小江南。全县近四万土族人民 ,主要聚居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的“纳顿”活动 ,是这里土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纳顿”系土语 ,意为游戏、娱乐。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纳顿”与蒙古族的“那达慕”谐音同义。这个活动前后延续时间很长 ,它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是元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主要包括石砫马氏土司,酉阳冉氏土司,秀山平茶、邑梅、石耶和地坝四个杨氏土司。重庆土司制度包括职衔制度、承袭制度、升迁制度、惩罚制度、贡赋制度、土兵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制度,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土族有其独特的人文、民族与历史等诸文化事项,并以多元复杂的原始面貌呈现、交织的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的普遍存在,是在一定历史范畴内的一种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1.
青海回族教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回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全省共有回族53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7%,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7.4%。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和西宁东关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均有回族散居和杂居。所以青海回族教育是青海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部分,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正>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据考古发现,早在二万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青海柴达木一带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据今六、七千年的中石器时代,青海黄河河曲一带居住着一些氏族和部落。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3600),相当于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距今约3185——2640年)等,在河湟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分属马家窑等文化遗存的青海彩陶文化,以器物精  相似文献   

14.
德格土司作为川藏交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司之一,学界关注较早。由于边疆治理的需要,德格土司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艺术研究蓬勃开展,在德格土司世系、德格土司地区雕版印刷、音乐美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以德格土司为研究主线,对近九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 青海角仓地区藏族《婚礼歌》是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习俗歌,它是由许多短歌连缀而成的,一首短歌往往又是一道礼节仪式。它是角仓藏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也是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忠实记录,不但具有民俗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明代鄂西土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鄂西土家族地区,明代曾实行土司制度.明代鄂西土司制度,是在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之后,录用元代归附土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明史·湖广土司列传》载:湖广土司地区"溪峒深阻,易于寇盗,元末滋甚.陈友谅据湖、湘间,啖以利,资其兵为用.诸苗亦为尽力,有乞兵旁寨为之驱使者,友谅以此益肆.及太祖歼友谅于鄱阳,进克武昌,湖南诸郡望风归附,元时所置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按:明代鄂西土司地区,是包括在此文中的"湖南"范围之内的.据《大明一统志》编目次序,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今鄂西)与  相似文献   

17.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区位优势明显,土族民俗文化别具一格,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大力挖掘旅游文化潜力,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和谐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方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的开发与保护,着力培育旅游文化品牌,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西土司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兵入关后,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向西南进攻,以消灭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在逐步占领广西过程中,当地土司分三批先后迎降。在“因明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清代广西土司制度。广西土司总数笔者据《清史稿》、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乾隆《历代职官表》、嘉庆《广西通志》诸籍统计,清代广西土司共有四十六人。其中:  相似文献   

19.
明代,对元代所封的土司,采取“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明史·土司列传》序)的原则。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后,元时所置湖南的宣慰、安抚、长官司之属,皆先后迎降,“当是时,田州岑氏、龙州赵氏、播州杨氏、贵州安氏,其杂处两广川云诸大姓,畏威怀德,以次服属。有明三百年,抚有西南诸土司,实自此始”(《蛮司合志》卷一)。就是说,明代土司制度的建立,是以湖湘诸土司的归附启其端,继而今贵州地区等西南诸大姓以次服属总其成的。  相似文献   

20.
湖广土司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湘鄂西土家族地区,明朝洪武年间,曾经实行土司制度,设置过各级土官,史称湖广土司。这一制度,对于土家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今湘鄂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域。春秋时,鄂西属巴国地,后来属楚巫郡地。湘西属楚地。白起伐楚,略取“蛮夷”,秦曾在此置黔中郡(《十道志》下)。两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唐时,这一带属溪州、施州(《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六)。汉唐以来,对这一地区均实行松弛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