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粹,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绚丽的光芒。老子的“无为而治”在春秋战国——一动荡不安的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被以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2.
“不战而胜”是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精华之一。这个思想,老子早有论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对这一思想表述最为明确的是孙子。他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也反映了这一思想,上面写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失,后世治蜀应深思。”在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这一思想获得胜利的实例很多。“不战”是注重“寂静战场”上的较量楚汉相争时,韩信破赵后,下一个目标是燕国。韩信向赵降将李左车问计。李左车说:经过对赵…  相似文献   

3.
何隆德 《领导之友》2014,(12):57-58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近日由外文出版社以多种语言出版发行了。该书汇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论断,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之道的系统阐述,是执政方略的集中表达。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党正领导着这个国家走在现代化道路上,朝着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党怎么执好政,治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通俗一点说,治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偷工减料。政府治国理政要讲求策略,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两相欢洽。其中一种是刚性的,上升到理论上讲,就是依法治国;另一种是柔性的,用现在政治家  相似文献   

5.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6.
生不逢时,不能在老子门下担水劈柴。老子是谁,对这个人作如何评价,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认为他是智慧长者,却是没有分歧的。杨先举先生在《老子管理学》一书中,试图借《老子》之坚石,攻管理之美玉,从“大管理”概念出发,围绕《老子》的认识论,相对论,领导艺术论,天道、地道、人道观,思维方式以及实用价值几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值得一看。  相似文献   

7.
老子以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国家应象烹小鱼,不能乱搅乱动,否则就会鱼碎、国倾。 春秋末年老子提出此道虽然有其“无为而治”的消极因素,但它对人们的启示和警戒作用,却远远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和初始的含义,给以后历代统治者和经济思想家以许多  相似文献   

8.
正老子的哲学思想历来备受领导者尊崇。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老子在汇聚了其毕生思想精华的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法自然"哲学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节)在不同历史时期,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被众多领导者施行和效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等盛世景象的出现,更使其成为解读治乱兴衰之道、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老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雅而自逸也。”如《大戴礼记·王言》上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上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歧《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关于舜之“任官得人”,孔子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朱熹注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其实,按《尚书·尧典》记载,舜所任用的大臣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10.
河之洲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提意见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孟子采用了迂回的手法,由远及近,步步进逼,启发齐王认识自己的过失。他先举出两个失职的例子,询问齐王如何处置,意在引导齐王对这类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他才针对齐王失职的事实,提出问题,虽没有点齐王的名,但齐王心里已很明白了。这时候,齐王是很尴尬的,只好“顾左…  相似文献   

11.
黄圣平 《领导科学》2012,(34):54-56
《老子》一书[本文引文参考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2版]关于柔弱、守雌、居下、不争的观念很多。这些观念,用《老子》之言,可以概称为"不争之德"。因为"不争之德"的影响,《老子》历来被视为阴柔之学,从而与偏重阳刚的《周易》相区别,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若深入研究之,则其真正的意涵和性质却值得我们做出新的理解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器晚成”一词出自《老子》,也见于《吕氏春秋》和《老子指归》。《老子·第四十一章》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曰:“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老子指归》曰:“大器晚成,无所不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对“大器晚成”做了如下解释:“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楚国若县人,著有《道德经》,“天人和一”‘无为而治”,“用人之力”和“圣人无私”的领导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道德经》,探索老子的领导思想,对于提高各级各类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三十六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  相似文献   

15.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刚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 “道法自然”:管理的基本规律 “道”与“德”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用于人生万物就是德。老子还说:“道大,天…  相似文献   

16.
雷瀚 《领导文萃》2005,(1):89-91
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至诚对人,虽忍不阴,虽狠不毒。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司马迁自述作《史记》“留侯世家”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 至诚见智计,不觉险诈 至於这“因机乘势”的工夫,张良又运用得宜。其关键,一在于张良忍到狠处,能狠;另一功夫则在于一个“静”字。 张良的静,正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利欲之念,所以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能对大事泰然观察、判断,往远看,往…  相似文献   

17.
最近,《大国崛起》这个电视纪录片很受关注。我觉得,“大国崛起”这个题目是应当研究,可以写的,但关键是做到完整准确。从目前的这个纪录片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大国崛起》中提到的九个大国,有些并不是“大国”,而是强国,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强国崛起”,而不是“大国崛起”。其二,如果光谈崛起,还不能给人家一个完整的概念,这里面如何科学地归类以及它们整个崛起的客观历程、动因可能反映得还不够全面,因而理应  相似文献   

18.
让得早几年,在伦敦街头看过一些年轻人穿上T恤,胸前写着“道”、“静”、“无为”,又或者“太极”的图案。这些字眼,谁都知道是取自中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著作《老子》。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因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而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正是在“明儒暗法”的高度成熟的政治统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封建统治得以长久延续。因此,研究《韩非子》的吏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之一: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国的治乱,最重要的就是要治理好官吏,通过治理官吏达到“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  相似文献   

20.
<正>"政通人和"历来是我国理想的政治理念之一。清人论政,极重求"通"。清代的一些谈论政风吏治的作品中,往往对"通"字给予很大关注,并且赋予相当丰富的内容。例如,陈弘谋的《从政遗规》和金庸斋的《居官必览》,都曾引用过"为政,通下情为急"这句话。袁守定的《图民录》则强调:"凡上下之情,通则治,不通则不治。"(卷三)还有人说:"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隐,达民之情。"所以"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彭忠德、李正容编著《居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