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的呼唤——前苏联生态文学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前苏联当代作家的一些生态题材作品对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行了考察。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的道德探索、哲理探索及生态文学的忧患意识。揭示了生态文学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全球性思维的人,以促成尽快形成一种能与毁坏大自然的势力相抗争的新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2.
徐杰 《阅江学刊》2014,(3):134-141
文学语境是在文学经验、文学传统、文学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等文学场域之中达成的一种动态性共识的范畴。在此场域之中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交往活动,文学话语形式生产和意义赋予以及语境差带来的文学音乐、图像和情感性审美都是对文学语境的具体实践。文学语境的此种具体实践所趋向的目的不在自身之外,而就在其自身,正耦合了康德对艺术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态度和理解观念也随之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那么,如何把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培养文学学习者的文学能力,实现提高学习者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就扮演者责无旁贷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学的域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克鲁 《学习与探索》2006,4(3):133-135
法国文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从中世纪至今,法国文学中新的体裁、题材、思想观念、艺术手法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文学自身发展与时俱进,既富有创新意识,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国的优秀文化营养,同时也与法国政府历来对文学的发展高度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5.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经历漫长的沉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异军突起,名列欧洲乃至世界的前列,产生了世界瞩目的文学巨匠。俄罗斯民族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学潜能受到激发,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情感以及强大的文学批评力量的支持,是俄罗斯文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始于16世纪基督教的传入。当时,意大利尚未完全统一,意大利的传教士只能混入葡萄牙或西班牙传教士中间来到日本。鉴于此,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的基督教文学未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始于明治维新。明治时代东京外语大学设意大利语专业。最初,学意大利语旨在贸易,并非为了研究文学。欧洲的正统教育是,必须学拉丁文和意大利语。由于教育的差异,受希腊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影响很深的意大利文学,没受到日本的充分理解。明治时代,日本主要通过英文来了解意大利文学。在日意比较文学方面,关注较深的是但…  相似文献   

9.
赵志强 《学术交流》2013,(2):167-170
本文从初唐文学士族迁徙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认为:从迁徙方向的角度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向心型和离散型迁徙;从迁徙意愿的角度看,则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其迁徙还可以细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统治者极力笼络文学士族倾心归附,总体态势以向心型为主;后期因朝廷变局纷争增多,文学士族命运坎坷者多,离散型占主导地位。其迁徙原因大致为两个方面:科举仕进、贬谪宦游。并揭示初唐文学士族多种类型的迁徙与初唐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向心型迁徙起于主动进取却终归转向保守,形成了"宫廷化心态",是导致繁缛整饬的纤秾文风的重要内因;而离散型迁徙起于被动无奈却走向昂扬,形成了"江山塞漠心态",是造成复古革新的刚健文风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虽然在汉唐辉煌一时的关中文学走向式微,但仍然涌现出了以康海、王九思、王维桢、康乃心为代表的著名文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活跃在三秦大地的作家和文学家族大多被文学史所遗忘。现根据陕西方志,以文学家族为基本单位,钩沉明清时期20多个文学家族的著述史料,以期部分还原这一时段陕西文学创作的原生态场景。  相似文献   

13.
这里发表的是一位越南学者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差异的看法,作者认为,与西方文学理论偏重客体.注重“再现”不同.东方(主要是中国)文学理论偏重主体,注重“表现”。相应地,西方重叙事,中国重抒情:西方要求反映的“真实”,中国强调作家的“真诚”;西方强调的是对世界的确认.中国强凋的是对世界的感认,这一切与西方商业发展较早,中国自古重农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建平 《社科纵横》2007,24(4):91-92
本文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作了简括、剀切的论析。  相似文献   

15.
从作品到文本,体现了当下文学观念的深刻变革.罗兰·巴特早在1971年就写了同样题目的文章,在其中指出:"与作品的概念相反--一个长期以来乃至现在还在以一种牛顿主义的方式进行思考的传统概念--现在对新客体有了一种需要,它通过放弃或颠倒原有范畴来获得.这个客体就是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詹姆逊和我的谈话中,他不止一次说过:不论我们多么想忽视历史,历史也不可能忘记我们. 确实,几年前很少有人想到,历史会如此相似地重演.最近20多年发生的事件,从1989年苏联解体、第一次海湾战争、对索马里的"人道主义"干预、巴尔干半岛的屠杀、9.11事件、第二次海湾战争赤裸裸的虚伪性和令人厌恶的轰炸,一直到跨国公司"富士康"工厂发生的以血汗换金钱的经营模式,已经非常明显地使历史回到旧式的、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现代价值观,观照了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作者认为:50年代末以崇高为主调的长篇小说、80年代初以多种审美意识的交融为特色的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较大反响,恰恰在于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现代价值观.而目前小说遭受冷落的原因.正在于现代意识也即现代价值观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传媒的快速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学的不断升温,诞生时间不长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作品已经成为新世纪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的书定印刷文学分庭抗礼,进而改变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而且借助新媒介的凌厉锐气,不断冲击传统文学的文学观念和生产体制,引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新历史主义文学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梅 《学习与探索》2006,3(3):130-132
中国新历史主义文学以个人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关注历史中边缘的人与事,风格更趋民间化、大众化。历史观的改变以及历史文学自身的发展要求是促使历史文学创作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如何将新思维、新方法与传统历史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