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王克商后的大分封,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盛事。但是不过两年时间,武王所封三监即兴兵叛周,给周初分封制抹上了一道淡淡的阴影。这就牵涉到如何看待武王分封的性质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欲明武王分封的性质,须先考察三监人物及其封地。一“三监”之称不见于周代文献,应是汉儒正式提出的一个历史概念。《尚书大传》说:“武王杀纣,立武庚,继公子禄父,使管叔、蔡叔监禄父。禄父及三监叛。”①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三监”一词的最早记载。伏生说“禄父及三监叛”,似乎武庚禄父之外另有三监其人,但现前言监禄父者仅管叔、蔡叔…  相似文献   

2.
三监考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履行存先王之后的传统和笼络殷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封纣子武庚于殷商王畿故地。鉴于当时殷商的奴隶主贵族还有相当的势力,东夷诸国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武王在封武庚于殷的同时,又委派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于他们各自的封国就近监察、镇抚殷顽民与东夷,从而形成了西周初年三监监殷的政治局面,对于稳定当时的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武王弃世之后,三叔不满周公旦的践阼摄政,于是勾结武庚、东夷和淮夷反叛周室,结果被周公东征讨平,三叔监殷局面即告结束。由于时代变迁,史籍散佚,从西汉时超,人们对周初三监其人其事已印象模糊,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今天有必要辨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象。  相似文献   

3.
从事买卖的人叫商人。商人成词在中国已有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商人源于殷,形成于周初。稍后,商人一词始见于经传。 商人始于殷末,其主体是殷的遗民,盘庚迁亳以前殷称商。契封于商、商是地名,王朝史称殷商。殷商亡国之前,其臣民叫商人,实与买卖无关。武王伐纣,殷商失国。为了彻底征服东殷人的反抗,周把殷的河内要地三分为邶、鄘卫。授权武庚、管叔、蔡叔戍守,史称三监。武王死后,三监伙同东方的徐、奄、蒲等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遂第二次东征,鏖战三年,反叛削平,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军事重镇成周,将大批殷商的遗民迁徙到洛阳。《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政治迁徙。  相似文献   

4.
西周初年统治者的治国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尚书·周书》中的《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多士》、《多方》等篇中.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武庚)及徐夷、淮夷的叛乱后,把康叔封于卫,将殷之故地变为侯国以统治殷之遗民.《康诰》便是康叔上任前周公对康叔的训诫之词.这篇诰文开始即提出了“明德慎罚”的周初治国指导思想.“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抵、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  相似文献   

5.
<正> 我读先秦史,发现无论是古代文献或是今人著述,在讲到周初分封时,大都对其主要封国的名称的由来避而不谈,偶或涉及,亦语焉不详,且殊多牵强。笔者不揣谫陋,兹将治学过程中缀辑所闻,胪列出来,以就教于读者。一、宋国名称的由来《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宋国都于商邱(今河南商丘市),是商人的老根据地,自契孙相土即迁此。《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  相似文献   

6.
王健 《中州学刊》2003,(1):92-96
管国是周武王弟叔鲜的封国 ,三监叛乱后周公平叛 ,管叔被杀 ,管国被灭。作为周初的一个诸侯国 ,虽存在时间很短 ,但地位非常重要。《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 ,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东方大权 ,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 ,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管叔作为“三监”之首 ,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学术界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比较少 ,剖析管叔的方伯地位 ,对认识方伯制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史记管蔡世家之末总叙周文王之后曰「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铎,其后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后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后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后为卫,有世家言。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此所谓有本纪言,有世家言者,并指旧史言之。其赞曰:「管叔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故附之  相似文献   

8.
箕子与古朝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箕子于商末避乱东迁,率部经辽西至朝鲜半岛建立箕侯国。周武王封箕子为东北地区的诸侯长,箕子表示臣周,未参与武庚之乱。约在西周末年,箕侯国更名为朝鲜侯国。朝鲜一词最初为地域名,指今大同江中下游一带。朝鲜侯国极盛时疆域包括后世秽貊系各族居住地与辽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因而,这些地区也可以称为朝鲜。对于朝鲜作为地域名的双重含义,古史中未作区分,后人理解不同,对箕子东迁朝鲜的史事因而产生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周公行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周初年的周公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位大政治家。他在辅佐武王伐纣、率军东征和制礼作乐等军事、政治活动中功绩卓著,被古史研究者分外重视。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三幅“周公辅成王”的画像。在前石室第七石二层上又刻“文王十子”画像。图中除示周文王、其妻太姒图像外,其诸子自左向右排列,每人上方皆有署名题榜。次序为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管叔鲜、蔡叔度……等。形象地表示出武王发行二、周公旦行三,管叔鲜行四的顺序。在有关古籍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记载。如刘向《列女传》卷一之《周室三母》中记: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11.
范锦章 《江淮论坛》2002,(5):124-125
范增故里何处?这本来是明确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介绍范增时,第一句就是“居人范增”。但中国古今地名沿革情况十分复杂,一名多地的太多了。所以,居究竟在今何处?这就有了分歧:《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称:居巢:①春秋时为吴楚交争之地,旧说即殷周巢国。在今安徽六安东北,或作在今巢县(巢湖市居巢区)东北。一说其时以居巢为名的不只一邑,殷周的巢只是其中之一。②古县名。巢一作,秦置,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更明确称:范增:(前27…  相似文献   

12.
晋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探源邱文选自公元前11世纪初叶,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起,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以旁支取代晋国国君之前的近三百年间,晋国基本上处于“百里偏候”的闭塞时期。《左传》说:“今晋国之方,偏候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在此将近三个世纪长的时间中,虽然叔虞初封...  相似文献   

13.
郁江     
郁江位于利川南部,在利川境内干流全长90.1公里,流域面积达1478.2平方公里,由东北向西南“倒流三千八百里”后,在今重庆市彭水郁山镇注入乌江,故名。郁江发源于利川,其主要源头有三:一为后江,源于佛宝山梅子坪五道河;  相似文献   

14.
邶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商王畿进行分区统治,邶国始出现于史籍。然而,其始封者是谁?一说是王子禄父、霍叔,一说是商人同姓戎人,因与其始封者的分歧相关,邶国族姓又有子姓说、姬姓说。至于其封地,学者或认为在河南汤阴县,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王国维在《邶伯鼎跋》中提出邶国在今河北省中部涞水县一带,现代学者多从其说。然细读王文,仍有使人不解之处。有感于邶国几个主要史实认识的诸多歧异,本文欲对邶国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探讨,以求正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15.
燕国是周初分封的一个侯国.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周武王讨灭商纣王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国建都于蓟,即今北京市.燕国起初是比较弱小的,它“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由于燕国处于这种特殊地位,它就比较重视向东北发展.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燕国的势力一开始就向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并沿大凌河到朝阳、北票这一辽阔领域延展.1955年辽宁凌源县马厂沟的农民在耕地时得一青铜器“匽侯盂”,其铭文日:“匽医(侯)乍(作)(?)盂.”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上都作“匽”,战国金文则作“郾”.“(?)”即“锛”字,同“(?)”,读ben,蒸饭的意思.“盂”就是一种蒸饭的器具.顾颉刚先生在《三监的结局》(见《文史》1988年第一期)一文中评价说:“这器虽小,这铭虽短,而它的历史意义却长.”陈梦家在《西周铜器  相似文献   

16.
古代榆中考     
秦以前的榆中 榆中之名,史籍早见,地在今何处,其说不一。《辞海·榆中》条说: 榆中 古地区名。战国时赵武灵王西略地至榆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故地所在自来说法不一,三国魏苏林说在上郡,指今陕西省的东北角。唐张守节说在胜州北河北岸,即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二说都认为榆中即榆溪塞所在。晋徐广、北魏郦道元说在金城,即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一带,与榆溪塞不在一处。  相似文献   

17.
敦化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代渤海,是粟末靺鞨人,于公元698年到公元926年,在祖国东北包括今苏联沿海州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共二百二十九年。唐王朝在粟末靺鞨人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州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历史上称为渤海王国①。渤海史是我们伟大祖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史册中的重要篇章。在祖国的东北保存有丰富的渤海文物,吉林省敦化县六顶山渤海古墓群是渤海重要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说管──为郑州古城正名栾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一自殷商至明初,今郑州市城区无异名,唯一的名字为管。《墨子·耕柱篇》及《公孟篇》以“关”代“管”,清镇洋毕沉认为,乃同音通假。其间,各代建置不同,因有管邑、管国、管城、管州及管城县诸称。明洪武以下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19.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后,周王朝统治殷人的策略,对西周社会性质的确定和周武王的评价,有着决定意义。对此,古籍有记载,前人有论述。但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的控制下,一些不利于其政治主张的古文献被刊落,删改;一些“疑古”学者王充、刘知几、王夫之等的论著被封锁、贬低;而那些按照“圣王仁政”理想裁剪历史事实的论述,却成为两千多年来公认的“史实”。现行的历史著作,虽然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可是,除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王宇信编著的《西周史话》外,都没有把武王克商后统治殷人的策略,与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伐夷践奄后统治殷人的政策,加以区分,具体论述,脱离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邮政仍屹立东北达十个月之久。受日伪胁迫,国民政府被迫封锁东北邮政,以孤立伪满。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东北封邮反而使日本“客邮”收入猛涨,中华邮政出现巨额亏损。在此困境中,国民政府迫于日方压力和民众需求,与日本签订通邮协议,商办的“汇通转递局”产生,封邮转化为通邮。封邮与通邮政策的实施,是国民政府受日军威胁而被迫做出的艰难应对,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外交的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