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缠足陋俗在中国沿袭久远,影响甚深。近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缠足陋俗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这些变化肇始于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他们不仅大力进行反缠足舆论宣传,而且还将这些主张付诸于实践。虽说传教士的这些活动主观上是为其传教活动服务,有其局限性;然而客观上却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推动了近代反缠足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一、女性缠足:中国封建时代独有的现象缠足起源的年代众说纷纭,但缠足之女为封建帝王所宠爱应始于南唐后主李昱(公元937~978年)时代。官嫔娘是第一个用帛绸裹足以博得皇帝欢心的妇女。北宋时女性缠足之风开始蔓延,南宋以后愈加盛行。《宋史·五行志》篇的“理朝宗,宫人束脚纤直,明快上马”是其佐证。而在元代的杂剧中,“三寸金莲”的“美称”司空见惯。及至明清两朝,是否缠足就成为衡量女性美的第一标准,未缠足的“大脚女”被人耻笑,难以谈婚论嫁。17世纪西方传教士这样描写中国女子:“她们大多很难活到30岁,他们的脚被按照可笑的习俗缠裹…  相似文献   

3.
王冬梅 《兰州学刊》2000,15(3):79-80
戊戌维新时期的不缠足运动,是由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发动并领导的。它不但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而且也是一次保国救亡运动,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之先声。一、不缠足运动的兴起据载:“夫缠足之俗,各国皆无,惟中国独有,然亦非举国皆然,惟汉人大半有之。推其原由,历朝史册并无言及,仅见于后唐,李后主爱妃娘,善歌舞,得宠幸,后主乃作金莲花,命娘以白帛缠足,作新月状,歌舞其上,由是作俑,而后人相沿成风,愈久愈炽,牢不可破”1。缠足恶俗,严重地摧残妇女的心身,使妇女终身失去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不缠足运动是发生在戊戌维新时期的一场很有声势的移风易俗运动,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工作的开展,它已经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有关论述,大都列举上海,湖南等少数几个主要的不缠足团体为例,未能显示全国的状况,且多着眼于时人的有关议论,不足以体现运动的实际。为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不缠足运动在中国那些地区发生。二,各地成立了多少不缠足团体,其规模如何。三,各不缠足团体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推进这场运动。笔者希望通过上述问题的论述,有助于揭示这场运动的全貌及其特点。限于篇幅,凡前人论述中已较多涉及的问题,本文尽量从简或从略。  相似文献   

5.
缠足,作为一种丑恶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余年,给广大妇女带来过无穷的痛苦与灾难。到了晚清,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一个颇具声势的不缠足运动逐步在全国展开,向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地冲击。回顾一下晚清不缠足运动这一历史,对于全面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海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6,503(1):136-138
缠足陋俗"万国皆无,中国独有",严重摧残着妇女的身心健康.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和传教士作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宣传和推动不缠足运动,切实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不仅发表了许多反缠足的言论,并对天足会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和声援,从而对近代不缠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剑利 《河北学刊》2007,27(3):96-101
近代放足运动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了放足运动的发端和具体实施过程,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放足运动过程中审美观念的变化,并在历史审视的基础上对放足运动做了反思。放足运动对中国女性整体解放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对女性自身感受的漠视,与缠足一样,放足对女性尤其是已经习惯于缠足的女性来说或许也是一场痛苦的遭遇。  相似文献   

8.
《湘报》作为湖南第一家近代日报,是湖南戊戌维新运动不断高涨的产物。《湘报》报人不仅在理论上对缠足恶俗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和犀利的批判,还在实践中支持创办湖南不缠足会,使湖南的不缠足运动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在南京政府禁止缠足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所控区域积极地开展反缠足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主要靠各级政府推行的反缠足运动不同,共产党的反缠足运动主要是由根据地政权和妇女组织推动。当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两者的关系并不相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苏维埃时期,妇女组织本身即是苏维埃政权的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主要是妇女组织配合政府;而华北各根据地则是政府配合妇女组织。  相似文献   

10.
汉族妇女缠足习俗的起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洪钢 《江汉论坛》2003,8(10):44-48
本文结合人类学、民族学相关资料和理论,探讨了汉族妇女缠足习俗的起因。指出:汉民族审美观点的发展和长期以来的两性隔离制度,是缠足习俗产生的基本原因。宋明理学、处女嗜好和统治阶级的提倡,是其推动因素。汉族妇女在社会两性分工中的地位,是缠足习俗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贵州不缠足运动兴起,在戊戌维新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贵州不缠足运动的兴起是在全国不缠足运动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使贵州女性的身体得到极大的解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贵州女性的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女子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之一。古代的进步思想家对此已多有批评。清代小说家、剧作家宣鼎(生于道光十二年,卒于光绪初年)的笔记小说《夜雨秋灯录》卷七有一篇《大脚仙杀贼三快》,写的是大脚妇女计杀欲污辱她们的太平军将士的传闻,其思想倾向显然是不可取的。但篇末两段作者赞语,却是一篇痛快淋漓的反缠足论。宣鼎首先从  相似文献   

13.
中共的反缠足运动延续了自晚清以来的政治化思路,不断根据新的形势,赋予缠足各种内涵。苏维埃时期,共产党一面彰显缠足的“封建束缚”特点,一面强调放足对“参战动员”和妇女解放的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除抗战、革命与生产动员外,缠足对妇女自身的影响,继续受到中共的关注。1945年后,中共的反缠足运动逐渐与土改、生产及支前运动结合起来,放足最终成为解放生产力的手段,而非目的,即使是在以解放妇女为己任的妇女运动领导者眼中,亦复如此。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从服饰的变化开始的。晚清时期,剪发、易服、戒缠足的发难及其历经磨难终有成的艰辛历程,不仅冲击了衣冠之治的古代服饰文化传统,而且也开启了中国服饰乃至生活方式近代化变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前,封建社会的“上古遗风”笼罩着中国并反映着中国社会的风貌。社会习俗中礼仪制度、婚丧嫁娶、宗教迷信的观念、程序、方式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即便是奴婢娼妾、缠足阉割、盗赌殴嫖等恶习中包含着何等程度的残酷、迂腐和野蛮,却不能普遍受到国人的憎恨和诅咒。这些习俗一直延袭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中国步入近代以后,才有人开始认识之熟视无睹的弊习陋俗,有人开始去碰这凝滞、沉重而又年长的旧俗,它随之开始摆动,开始摇撼。 进入二十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于民族危亡的阵痛中再次醒悟,他们认为“时势变迁,人情移易,古法虽精,恐不合于今世,况未必能垂之久远而无弊也”。他们批判旧制,背逆传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社会习俗变化的基础上,又一次向旧习俗挑战,主张兴女学、戒缠足、变婚姻、反迷信、禁吸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京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符号在京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脸谱、程式化的动作、音乐、道具等等.缠足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独特的陋习,也在传统的京剧舞台上有所表现.扮演某些女性角色的演员将跷缚于足上,以模仿中国女性的缠足.作为道具,跷有其技术功能.但演员使用跷的最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它为其他道具所无法取代的符号功能,即表现角色的性别,表现女性的"美丽"和"柔弱",以及表现女性是男性的性目标.1949年以后,跷被认定为性别歧视的象征并遭到官方禁止.然而,1980年以后,跷在舞台上再度出现.它的兴衰说明它的符号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对山西榆次出土的明清墓葬中的人骨进行的性别考古学思想指导下的生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该人群性别比较大,可能与重男轻女观念和溺婴习俗有关。女性死亡年龄结构中壮年期所占比例较大,可能是围产期死亡所致。古病理学研究发现女性存在缠足,这是首次发现的考古出土的缠足人骨标本。对退行性关节病的统计暗示两性存在明显的分工。这些研究结果与相关历史记载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戊戌时期妇女启蒙的中心是"废缠足"和"兴女学"。首先,以明清之际至晚清的各种反缠足话语为对象,考察在外来文化的挤压下,民族主义主题在启蒙思想中的凸显。其次,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妇女启蒙思想在民族主义话语中的变奏;最后,考察戊戌时期"兴女学"的思想源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戊戌妇女启蒙是将妇女纳入民族国家话语的重要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9.
民国四川的缠足状况与不缠足努力甚少为学界关注。依据地方档案和报刊资料 ,可初步重建 1 91 2 - 1 91 7年以官方为主的反缠足努力。晚清开始的从劝到禁的进程在民初得到延续 ,但政治权势的变更导致已经被打压到边缘的东西又变成可以重新讨论的问题 ,在究竟以官力禁罚为主还是以劝导为主 ,以及劝导之责主要在民间士绅还是仍由官方进行等方面 ,民国初年出现了分歧。一段时期内曾出现民间反复要求官方严禁 ,而官方却认为应当由士绅进行劝导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借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从缠足的发生、时尚阶段以及向风俗过渡,最后形成风俗阶段,论述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压迫之重,受欺凌之深,从而佐证了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论及的中国过渡女子身上套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