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巧妙地借助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在人物语言、外貌及环境描写中大量使用红白黑三种色彩意象为人物敷彩设色。这不仅使抽象的人物个性变得具体而丰满,还能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思考,从而使之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人物和小说的思想蕴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红楼梦》的色彩描写的深度和创造性。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居住环境和服饰的色彩描写与人物思想性格的高度切合上;表现在景物描写的色彩调配对悲剧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上;也表现在色彩描写与情感拧发的高度融会上。全文通过色彩描写这个侧面探究了《红楼梦》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指出其可供借鉴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红楼梦》虽以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或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其更值得重视的一面却在于:围绕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描写,在实际上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残酷、腐朽和没落.曹雪芹主要生活在乾隆时期.这是清王朝的极盛时期,但也是清王朝由兴盛而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时期.在繁荣的背面,是社会各种矛盾的渐趋尖锐,是统治阶级的日益腐烂.在《红楼梦》里,就正是通过贾宝玉等人物所由生活和活动的环境的描绘,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的历史,使人们有可能从中看到封建贵族阶级本身的溃烂及其没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分别为中国与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名著。两部作品在选取题材、塑造人物以及艺术风格上均有相近乃至相同之处.他们都描写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都侧重描写家庭琐事.《红》写出了以大观园为地缘中心,以贾宝玉为人物主体的“脂粉群”;《傲》则描绘了以尼日斐花园为地缘中心,以班纳特家族女子为主体的“脂粉群”。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两作的整体艺术水平,不难看出,《傲》作中的人物更带有“扁平”倾向,人物的内在性格也显得简单与单薄.在风格方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傲》作则是一幕喜剧。在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红楼梦》也显而易见地超过了《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5.
人物的肖像描写在《水浒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与许多古代小说一样,《水浒传》的肖像描写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讲究“写照”、“传神”、“写真”。但以语言文字画肖像与用线条和色彩画肖像毕竟不同,作家进行肖像描写,是要给读者以具体的形象造型,使人通过文字而唤起联想,从而对这一人物的内在性格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整体式的概括描写,是刻划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作家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是给读者以总体式的具体形象造型,可称之为“写真”。(水讲传)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鲁智深一出场,书中…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是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柳青的《创业史》也实在称得上是中国农村合作化的一本百科全书,它出色地反映了合作化时期农村的特征,描绘了农村多彩的生活风貌。作者怀着列农民的深切感情,刻划了许多生动的农民形象,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更重要的是它思想上的巨大意义。在这里,柳青深刻地概括了千百年来在封建统治和经济制度下形成的农民的思想体系,揭示出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尖锐复杂的矛盾与斗争的实质,塑造了农村中社会主义革命战士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高妙的色彩大师,曹雪芹在其巨著《红楼梦》中亦充分调动了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此尤以作品中妇女服装色彩之描写最为突出。曹氏敏锐地把握住红与绿两种颜色,将其作为全书的色彩基调。在桃红柳绿,穿红着绿的红楼世界中又极尽搭配组合之妙,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各种色彩的运用潜质和丰富内蕴,使得不同色彩既表现出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又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完美契合。理解这些匠心独运的色彩描写对于更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古典名著《水浒》,在其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里和动人的英雄性格中,时时处处闪烁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色泽——“怒”的光彩.“怒”的描写在《水浒》中占有恃殊地位,发挥着特殊作用.《水浒》的作者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各色人物发怒的种种特征,予以神态万千,具体入微的表现,绘出了一长轴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怒图,为《水浒》这部巨著增辉添色!.  相似文献   

9.
《天宝遗事诸宫调》是我国说唱文学中的杰作。最主要的特点是曲尽人情,富有世俗气息。人物塑造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注重发掘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情节描写细腻逼真,且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语言清丽自然,富有抒情色彩。对无杂剧及后世的叙事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韦君宜的长篇小说《母与子》是一部着重表现传统女性沈明贞在抗战的时代大潮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和英雄母亲的革命斗争历史小说.作品细致描写了苏北小城的年节风俗和人生礼俗,并将风俗描写与时代风云和人物精神心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沈明贞等所生活的时代及文化环境的压抑,突出了沈明贞及其儿女们反抗的深层次原因.《母与子》中的风俗描写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批判意味.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花草数量之多、种类之繁,非一般小说可以比肩。其中参与到具体情节中,并为刻画人物、渲染环境、表达情感等服务的花草种类多达93种,其中,太虚幻境中涉及到的花草有22种,与红楼众女儿的命运直接相关联;贾府中栽种和提及的花草有72种,多出现在不同的居所中,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诗词文赋中的花草有55种,在展现人物才情的同时,暗示了人物特质及家族命运。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花草描写对照起来看,无论从数量还是其所兼具的文学功能来看,后四十回都远逊于前八十回。《红楼梦》中的花草描写是《红楼梦》熠熠生辉的  相似文献   

12.
《史记》描写人物以情动人,有时让人物即景作歌诗,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驱动读者的积极参与、悬念的巧妙设置、明暗色彩的适度调配和以侧面描写为主刻划人物四个方面,对《佩德罗、帕拉莫》高超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具体论述。在《佩德罗·帕拉莫》中,作者匠心独运,显示了驾驭艺术技巧的非凡才能,因而使这篇小说魅力无穷,成为当代拉美文学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4.
《暮光之城》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方面均体现出哥特手法的巧妙运用。然而梅尔笔下的恐怖悬念是建立在浪漫爱情故事基础之上的,哥特色彩在小说中的体现和创新,使得恐怖悬念与浪漫爱情得以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多视角地探讨了《史记》的写人艺术。《史记》描写人物的视角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及对比中写人等等,其具体手法则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应力避随意性,加强目的性。初中三册第三单元共三篇课文:《故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动的肖像描写和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用来烘托人物的写法;本文根据《制台见洋人》在单元教学中的重点要求撰写,即探讨选文怎样通过人物待人处事不同态度的层层揭示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深入理解社会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  相似文献   

17.
《田七郎》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现实生活的名篇,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赞颂了田七郎、武承休之间同休戚、共患难的朋友之谊。田七郎、武承休是普普通通的人,具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友谊也就有着令人遗憾的不完美性,因此,也就更具有普遍性。《丹青副》是刘清韵根据《田七郎》改编创作的传奇剧本,与《田七郎》相比,它的人物增多了,主要人物的性格更丰满了,场面气魄更宏大了。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与《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同为描写音乐的杰作,二者都对人物出场进行了巧妙地铺垫,并用博喻手法赋音乐之形,此外两部作品都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音乐的层次感。但较前者而言,《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更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涌现的文学新秀.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他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兵娃》、《姊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贾平凹中短篇新作集》、《野火迹》和《月迹》等,共发表作品三百多篇.他的作品,清新朴实,亲切自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这除了在内容方面“洋溢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洋溢着对他所描绘的生活题材、人物的深刻了解和热爱之情”而外,是作品中那些“生动有致、绘声绘色的动人描写”(见本书序).而这些动人描写的  相似文献   

20.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