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初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反贫困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21世纪初叶中国的贫困形势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共存,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共存.本文针对我国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扶贫政策区域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优先的国家支持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初心和重要使命,坚持带领人民群众同贫困作斗争,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带领全体人民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坚持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并最终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从任务主线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工作;从反贫困内容看,始终重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从反贫困领域看,始终将农村作为贫困治理的重点;从反贫困方法看,始终注重用发展的办法反贫困;从反贫困主体看,始终坚持构建大扶贫格局。但消灭绝对贫困不是反贫困事业的终点,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开启反贫困事业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贫困研究范式的国际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对它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物质贫困到人文贫困的转变过程 ,与此相适应 ,反贫困战略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强调物质资本的投入过渡到强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 ,从强调计划到市场到强调市场和非市场相结合方式的二重转化。国际反贫困战略提出采取超越经济领域的战略思路 ,创造新机会、促进赋权、加强安全保障和加强国际行动等。  相似文献   

4.
如何缓解贫困,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反贫困政策的核心议题.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在全面整理世界各个国家扶贫道路的基础上,从中国贫困人口的现状入手,将"资产建设"这个社会政策的新概念与中国的贫困救助联系起来,在贫困救助方面,试图通过运用"资产建设"这个新概念来完善贫困救助制度,希望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贫困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为不同研究视角提供了理论构建与实践检验的时空场域。围绕着贫困的性质、动因及治理形成了各具特色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经济溢出"视角将贫困视为低水平的发展,认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够通过涓滴效应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带动该区域整体实现反贫困;"社会公平"视角将贫困视为对受贫者的不平等待遇,从群体的自身素质及社会网络中寻找贫困的动因与治理方式;"政策实践"视角则将贫困视为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从扶贫政策的项目内容、瞄准机制与资金绩效等环节对反贫困政策实践进行绩效评估与改进修正。基于上述视角的评述,这里提出一个可谘反贫困本土化研究的新理论视角,即"国家治理"视角,建议从扶贫理念、制度安排和官僚组织运行三个层面观察国家所构建的"反贫困"社会改造工程,探索扶贫背后的国家治理理念、国家-社会关系以及国家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地方族群文化是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与实践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反贫困对策是否建构在尊重这些文化的基础之上,能否与这些文化建立起水乳相融的联系,直接影响到这些地区反贫困内在动力和机制的形成和建构.地方族群文化的自我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文化认同机制可以有效动员族群成员自主参与反贫困行动并建构集体式发展的有效机制,促进地方族群文化的自我发展就是增强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8.
探讨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路径,诠释农民典型落后思想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具体机制和路径,并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历程的反思,得出"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素质乃贫困之总根源"的结论,进而提出"思想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世界反贫困战略演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从生产函数的某一要素或其不同组合构建起自己的反贫困战略模型;非主流经济学家根据自己对贫困的理论理解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实际提出一系列与此截然有别的反贫困理论。本文从贫困理论演进的历史脉络系统述评了这一领域的主要文献,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贫困与暂时性贫困对应着不同的反贫困政策.基于2000~2009年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暂时性贫困在当前农村贫困中已占绝对主体地位,且这种特征具有全局性,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特定类型的农户群组中.不同特征农户群组中持久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的相对比重存在明显的差异,暂时性贫困的比重与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呈倒U型关系,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居住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持久性贫困则完全相反.因此,在对少数持久性贫困农户继续实施以提高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的同时,应结合当前农村贫困的动态结构特点对未来扶贫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实施以应对收入波动为主要手段的反贫困措施,从而提高扶贫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城市都普遍存在贫困问题。在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过程中,福利制度是各国治理贫困问题的普遍手段,不过,各国在反贫困问题上又都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和特色。美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比较成功的,它有效地避免了欧洲的“福利病”,又在保证经济运行效率前提下,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美国如何解决城市贫困,具体探讨调控机制在预防和缓解贫困问题及相关社会矛盾的多种方式和方法,对我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中国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大扶贫"格局开始形成,但贫困问题面临新的特征:贫困问题已经从普遍性贫困转变为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为主转变为相对贫困为主,长期性贫困为主转变为短时性贫困为主,因病致贫和因灾返贫人口成为新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世纪传统的反贫困战略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农村贫困新特征,建议要对中国反贫困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浙江山区反贫困实践作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山区反贫困的特色在于山区城镇化与区域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本文总结回顾了浙江山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区域反贫困的效应,并相应提出了消除贫困县以后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14.
贫困和反贫困——对中国贫困类型变迁及反贫困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考察了中国贫困类型的变迁过程,分析了贫困群体的特征和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变化。它以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中国反贫困政策演变的过程,阐释了导致这一进程的制度因素,从而为读者展示中国贫困及反贫困变迁的一般途径。本文也对中国反贫困经验作了评估和总结,从而把贫困问题的研究从经验描述和政策分析层面推进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本研究将对理解政策变迁的逻辑,深化对国家反贫困战略制度背景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政策自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反贫困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长远来看2020年后乡村反贫困仍然任重道远。在乡村现代化转型与乡村治理紧密结合的学术与实践背景下,本文从反贫困治理目标的理论表达和现实张力出发,揭示出反贫困治理突出治理技术维度,并将贫困群体对象化为需要改造和规训的群体,以及在这一逻辑前提下反贫困治理所面对的实践困惑与具体表现;试提出2020年后反贫困治理转型的方案:克服二元认识视角,重塑经济与文化、技术理性与文化价值间的关系,构建反贫困共同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资产建设在贫困救助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缓解贫困,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反贫困政策的核心议题。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方法,在全面整理世界各个国家扶贫道路的基础上,从中国贫困人口的现状入手,将"资产建设"这个社会政策的新概念与中国的贫困救助联系起来,在贫困救助方面,试图通过运用"资产建设"这个新概念来完善贫困救助制度,希望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的反贫困走过了"输血"救济和"造血"开发阶段,但都未取得成功.本文指出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现代社会贫困实质的制度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贫困和反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都曾提出了种种反贫困理论和发展策略.这些理论和策略对区域性缓解贫困、甚至彻底摆脱贫困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使全人类消失贫困.据世界银行报告,目前世界上仍有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中国也还有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此,继续深入地研究贫困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尤其是从制度因素上探讨贫困和反贫困问题,就具  相似文献   

19.
正义进程中的西部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强 《学术界》2008,(2):256-260
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现象,而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对贫困的理解是不同的.从多学科视角审视贫困的原因,从多学科视角谋划反贫困的对策,综合致贫需要综合治贫.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主导型发展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上下合作式新型反贫困治理结构.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中推行社区主导型发展可以提高扶贫资源响应农民需求的效率,增强农民和基层社区的发展意识和反贫困能力,推动长效反贫困机制的形成,但也面临着贫困瞄准、"搭便车"和社区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