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信礼仪是人们在长期通信实践中形成而且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书信礼仪自从形成一整套系统以后,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形成系统以前不可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由于空间、等级、情感、思想等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其次,它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最后,它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深化礼仪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云 《社科纵横》2008,23(6):140-141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但近年来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却屡见不鲜.深化礼仪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这既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及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需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深化礼仪教育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提升人们的礼仪素质教育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产生、发展、实质及其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前,这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都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笔者仅就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际关系的分类,谈点粗浅的看法。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直接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是复杂的,因此,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是复杂的。按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人际关系比作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是由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藉田礼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礼仪规范,同时太宗、 玄宗、 肃宗等在方位、 地点、 流程方面对之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呈现出皇权凌驾于礼仪之上的倾向.与之相应的藉田书写,侧重点也不在于礼仪本身,而在于沟通政治情感,既传达赞美圣君追慕盛世的执政理想,又呈现出君臣交流体贴人情的现实关怀,同时也表达藉田不行于世不被重用的失落蹉跎.这就使得唐代藉田书写不同于《诗经》、汉赋,呈现出礼仪应用文本的特点,形成了藉田祭祀乐歌的礼仪范式、 藉田科场赋颂的结构范式、 藉田题材意象的表达范式.这些范式的生成象征着藉田礼仪文本的成熟,在颂美国家仪典、 寄托文人政治情感的基础上,推动着文以载仪功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实际生活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加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以及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该文首先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几方面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正外交礼宾礼仪是外交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国家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政治性、神秘性与高端特点吸引着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很多民众是通过礼宾礼仪认识外交的。提到礼宾礼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隆重排场、盛大仪式、美酒华服等,那么,礼宾礼仪到底是什么?它有何价值?有哪些显著特点?让我们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神秘面纱,一探真容。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113-115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爱戴,千百年来人们把祭祀黄帝作为一种礼仪文化世代传承。然而,近几年在黄帝祭祀礼仪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关于祭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问题也争论颇多。如何建立起一套恰当的、规范化的黄帝祭祀礼仪,使之更符合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数以千计的技术专业和管理工作所要求得远不限于技术技能和专业特长.在高科技领域,有效的与人协同工作,和睦相处,彼此交流决策、意见等是最基本的能力.另外,社会交往及能直接与建立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事实证明,成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社会交往技能.因此,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小组合作技能,应象数学、社会常识或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重要,在学校的课堂得到系统讲授.在教学中,合作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在各种合作中学习,在各种合作中成长,在各种合作中发展.也因此,教育才会成为现代不断被人们认可的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1.
身份称谓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认同地位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身份称谓的类型有姓名性称谓、亲属关系性称谓、职务性称谓、尊卑从属称谓和礼仪性称谓。身份称谓具有身份区分,形成并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执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因此,具有宗法、权势、道德、礼仪等价值取向。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身份称谓大多由宗法称谓和权势称谓转化而成,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身份称谓是有关身份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体系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以最简单的社会化方式,向人们灌输关于社会政治构成的自我意识,使人们习得和接受现成的社会规范,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并以相应的角色规范来指导言行。  相似文献   

12.
致意礼在近代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出于减轻身体负担的诉求,推动了礼仪动作的简化;二是在文化殖民的渗透下,西方礼仪文化对国人身体与思维起到了重要的形塑作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国家规训与自我控制分别通过空间、服饰等媒介对社会民众的行礼方式选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民众也从身体感觉与诉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礼仪,最终形成特定的礼仪风尚,在日常生活中固化下来。  相似文献   

13.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崛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改造过程.而最基础的改造则是互联网技术对社会交往方式的改造,形成了以非面对面接触为基本特征的虚拟社交.虚拟社交对于社会整合、社会构成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为我们理解网络社会和社会理论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本文将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社会整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社会在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世界中的身份和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传媒技术和社会化而言 ,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事物。信息高速路 ,即作为纯粹信息传递途径的计算机网络 ,使人们能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迅速打开荧光屏后面的现实之门。因特网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相互影响的空间 :在这里 ,可以建立社会联系、构建共同的世界和检验可供选择的身份。交往的传统形式同网络中的交往形式交织在一起。这种交往形式将简单的相互交往的紧密关系同人们松散的和匿名的虚拟现实结合在一起。信息网络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机会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已经达到超级连接的数量级。交往的快速缩短了…  相似文献   

17.
封禅乃是活跃于战国秦汉之际的政治化宗教思想,经秦始皇、汉武帝的推阐,形成一种旨在维护国家法统的政治性礼仪,并由原本的齐学转入儒学而融入到谶纬的体系。封禅礼仪形成的这一过程是在战国秦汉之际受命改制思潮的推动下完成的,它是儒家礼学在汉代取得的一个发展硕果,不仅使儒家礼学从自身内容上得到新的充实和发展,而且也从礼学角度展示了儒家学说与时俱进的学术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告朔"礼仪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深入探讨和考证了"告朔"礼仪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轨迹,同时通过对中国《论语》等古典文献史料的考证,对比日本《续日本纪》等古典文献,试图探讨中国"告朔"礼仪传入日本的方式、途径、日本"告朔"礼仪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实质和深刻内涵。并通过对日本"告朔"礼仪同中国"告朔"礼仪的不同,来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告朔"礼仪变化中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雷英章 《创新》2009,3(8):94-96
隆安壮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围绕水稻生产的各个阶段,形成一定仪式,并融入了民间信仰,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系列节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是一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把个人推到了社会交往的前台,个人不断地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整个世界历史进程既为个人生存提供了理想的可能,也不断赋予个人生存以现实境遇.对于如何理解个人生存的理想境况与现实境遇的统一以及怎样推进个人理想生存的实现的问题,从实现个人理想生存的外向和内向两个维度所进行的探索,将为人们摆脱当下的生存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