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变法中专门谈到奖惩的问题,说一个战士立了战功,就要奖励他,奖他什么呢?可以让他当长官。同是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不完全同意商鞅的看法。他  相似文献   

2.
正韩非子博采众长,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术势"是韩非子的核心思想,虽褒贬不一,但毕竟是中国法治思想的宝贵源头,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研读《韩非子》,其"法术势"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带来诸多的思考和启迪。未来的路怎么走,取决于我们怎样认识过去。如何辩证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因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对先秦诸子尤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而成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正是在“明儒暗法”的高度成熟的政治统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封建统治得以长久延续。因此,研究《韩非子》的吏治思想,对我们今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启示之一:治国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一国的治乱,最重要的就是要治理好官吏,通过治理官吏达到“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  相似文献   

4.
以法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根本;以术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关键;以势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核心。法家驭下思想强调法、术、势兼用,把三者融会贯通起来,从而实现对下级的有效驾驭。在单位管理中,领导者应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法家驭下思想,同时注意克服其弊端。应循名责实,用好赏罚二柄;不轻易表露欲望和喜恶;防微杜渐,善用防奸"七术";善于设势,宽猛相济。  相似文献   

5.
荀子与“礼”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强调以礼为基础进行立法,主张通过教化改造人性,在重视“师”的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法”的规范强制作用。他否认圣人决定历史走向,认为天人相分、人可制天。他著有《荀子》一书,晚年代表作为《劝学》。荀子虽是儒家,但其思想带有法家色彩,两名弟子又是法家代表人物,以至他一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相似文献   

6.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不可分割、不能随意撤分的三个组成部分。法治、术治、势治,共同构成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即"以法治国"的思想。本文拟从法治、术治、势治三个方面探析法家法治思想,以期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观古已有之,并且早已形成“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本文仅就先秦时期法家制度伦理观予以探讨。管子认为法律是对人性的必要约束,商鞅认为,法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韩非子认为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古人们对制度伦理的思考与论述是非常可贵的。它对我们今天完善国家的社会制度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马基雅维利是中西方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管理学的先驱。对二者的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对于发展现代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者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重大,在当代也是如此。研究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有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西文化,了解中西管理思想,才能博古通今,才能更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现代管理。  相似文献   

9.
杨坤 《经营管理者》2013,(26):57-57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经济竞争力越发激烈,各企业为了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纷纷开始找寻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良策。其原因在于一套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促使企业的稳步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法家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及法家的主要思想,探讨了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刻分析了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先秦法家领导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家思想与儒家的礼制、仁政完全不同,强调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法家后期的韩非提出法、势、术三位一体的管理思想,集法家之大成。本文基于法家法、势、术三位一体结构,融入团队建设的现代管理理念,提出定制度、树权威和纳人才三种基本领导活动,为达到有效融合,构建出一个由制度力、执行力、权威力、影响力、识人力和前瞻力六力组成的领导力一体循环模型,目的是从传统智慧当中寻求中国本土领导力的突破,从而防止陷入"蔽于法而不知贤,蔽于势而不知智"的领导力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管理学视角下,法家的“刑赏”实质上是在合理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激励手段。先秦诸子中,法家的激励理论是最完备的。从先秦至明清,法家对中国管理思想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晁错,我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法家。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为人峭直刻深",但我以为,法家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处世规则,他们往往有大仁大德,能大公无私,事情往往做得大模大样。不像儒家那样小恩小惠,小里小气。  相似文献   

13.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人性自利假设基础上,有选择地把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进行提炼综合,提出了旨在帮助当时的国君驾驭群臣、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重要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礼于一炉。本文试从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恶”出发,通过对人性恶的逻辑推导阐述出其导向为礼治,继而更深层的从礼治来源、方案、与法治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中,荀子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但最终却回归到了“圣人”模式之上,没有最终走向法制。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界总是将隋代速亡归因于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过份迷信法家的治国理念,实施严刑峻罚。但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与隋相似的秦代也曾推崇法家,并籍此实现了秦国的富强。但到了秦始皇时期,虽仍旧使用法家治国理念,却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是秦始皇父子对法家思想的认知逐渐背离了其基本含义,由严刑转向了滥刑。隋文帝父子的情况与之一样,因此,隋是亡于滥刑而非法家的严刑。  相似文献   

16.
<正>君臣关系涉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是历代政治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韩非子君臣关系的思想,将君主放在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他从"人性恶"的价值论出发,讲究"以法治国",强调"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将赏罚作为保持君主耳聪目明的手段,以达到国家治理"一断于法"的目标。其中一些关于处理君臣矛盾的思想观念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中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很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道德为基石,以法律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儒家、法家思想与管理有关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解决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与理论和管理实践不能对接的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法家韩非的法治思想本质是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思想中仍然有许多闪光点可以为当今奉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国有所借鉴,同时能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思想并非是舶来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涉及过。先人们的这些思想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更应继承和发扬古已有之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核心,关注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