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论述了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及态势,依据产业理论的基本特征及要求,提出了旅游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强旅游投资,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正确认识旅游产业的地位及作用,规范管理行为,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独特性最明显、类型最丰富、聚集度最强的地区,是我国21世纪旅游业发展潜力主要后劲所在。旅游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特殊作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共识。 就发展旅游业而言,贵州在西部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既提供了机遇,也面临挑战。21世纪,贵州旅游看什么? 一、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战后旅游业发展趋势表明,它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成为我国与国际接轨最早且跟随世界潮流发展的行业。自1998年起,我国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旅游业面临国际化竞争,旅游企业也面临自身的竞争与重组,应从经营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人手,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产业经历30多年的开拓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如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本文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提出大融合是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最佳路径.分别阐述了大融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旅游产业大融合的主体路径及大融合理念在旅游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 ,又面临严酷的挑战。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 ,引入空间概念 ,探讨做大做强我国旅游业的途径。一、现代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新型产业部门 ,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 ,无法套用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其突出的特点 :一是地理靠近性。旅游业作为一个联结旅游主体 (旅游者 )和旅游客体 (旅游对象 )的产业 ,它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 ,这些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6.
杨文棋 《理论界》2007,(7):59-60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国家重点风景区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情况,论述了重点风景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著地位;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并对促进重点风景区持续健康发展,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等提出若干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强调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并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生产力显著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一些违背市场经济法则,损毁旅游业形象、阻碍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不道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旅游经济发展与道德生活的关系,以加强适合旅游经济发展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筹集旅游发展资金渠道探讨况既明当今全球最大的产业是什么?人们首推旅游业。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十几年来,不仅旅游热点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旅游资...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的作用。旅游消费问题,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的热门话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吸纳就业方面,旅游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旅游业还能极大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推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脱贫致富和资源利用等,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在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作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其在我国发展趋势来势迅猛,力度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欠发达地区尤其要立足于本地旅游资源优势,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加快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6,(12)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及当下时代背景推动了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全域旅游的转型升级。升级发展将带动我国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区域经济全面振兴。结合辽宁省情,本文提出战略上系统规划搭建环境,战术上以"旅游+互联网"为平台界面,以"旅游+文化"为吸引力界面,以"旅游+新型城镇建设"、"旅游+金融"为内生动力界面,以宏观公共管理服务为保障,大小并进,软硬兼施,实现跨界融合全域大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政府干预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经济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以及旅游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作者拟在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框架中,重新审视旅游产业中政府干预的作用.本文认为,除了传统的提供公共基础没施、目的地形象推广等领域外,政府干预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旅游市场有效竞争方面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国内旅游业阳国亮提起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国际旅游业。其实,国内旅游业也是旅游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料表明全国有24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和迅猛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首先根据规模指数将全国大陆31个省域划分了不同类型,然后对各省域的旅游资源规模、旅游投入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位次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其中旅游资源因素作用更大.但是它们的相关系数还不够换高,反映出对旅游产业、旅游资源、旅游投资规模量化时选取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指出旅游发展动因研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源于流通产业的业态概念应用于旅游业,既是旅游产业竞争加剧的结果,也是人们开始关注旅游产业自身综合发展的体现。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态问题事实上是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综合。旅游业态创新是实现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是当今旅游业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并在闲暇时或释放压力时选择旅游,积极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急需建设高效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对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充分运用。文章通过研究GIS技术的概念、特征及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技术相关概念,重点研究了GIS技术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存在问题,以保证GIS技术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中得以更好运用。  相似文献   

17.
会展、节庆作为一种群众文化传播方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逐渐提高,二者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会展节庆除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之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上海世博会、新郑祭祖大典与资阳节庆旅游等案例,寻找会展节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缘由与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省举办酒博会等实例,探究举办会展节庆对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探析使用会展节庆这种重要的运作方式推动贵州省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这10个月时间里,就发展我国旅游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为我国旅游业在弱小落后的基础上实现崛起,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原动力。黄山是一个旅游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庆 《天府新论》2007,(Z1):46-47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观念“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非耗竭性消费”,以及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完善和旅游主体急功近利行为等因素,却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旅游是科学旅游的一种,是地质科学走向旅游、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地质旅游融科普教育和休闲于一体,不仅迎合了人们追求科学文明的理想,也提高了旅游产业的品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旅游活动形成的客体,是旅游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平等享受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