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弘扬"天人合一"思想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因此,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乾卦·文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四时的运行和是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太极”与阴阳不离不杂等命题,亦是“两个世界”的思想,只是讲法与西方不同。  相似文献   

3.
孔子“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结合和统一。“中”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庸”指事物的客观法则对认识主体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因此,“中庸”的涵义是指物质世界对立双方动态平衡的客观法则及其对认识主体的行为要求。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孔子“中”与“庸”的统一,正是建立在“物质性”这一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中”有宇宙本源的含义。孔子的“中”是继承前人“中和”思想的结果。而“中和”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一阴一阳之道的体现。第二,“中”是事物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方面处于协调和谐状态的一种表现,也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按系统论特别是控制论的解释,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而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趋向动态平衡和稳定有序状态的特征。孔子的“中”正是这一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尊重和利用这一客观法则,才能获得行为自由。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里天命的“天”指宇宙万物即客观存在,“命”指命运,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天命”就是“中”的表现形式。孔子说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的好学研究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读《诗经》,看到《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原以为“谓之何哉”,即“还说什么呢”。后查阅王引之《经传释词》和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才知“谓”和“为”二字相通,常常互相借用。看来,“谓”作“说”讲:不妥了,应作“为”解。“为”有向、对意,“为之何哉”,即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呢。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译作“教我还说什么话”,但注释时又取王引之“谓即奈”一说,似不太明确。“谓”有“奈”意,“奈之何哉”,即对此有何办法,直接作“为”讲,不更贴切些吗!再,《王风  相似文献   

5.
章法所探讨的是,篇章之条理,亦即连句成节(句群)、连节成段、连段成篇的逻辑组织.这种逻辑组织或条理,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完全根源于人心之理,是人人与生俱有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包括作者本身,对它的存在虽大都不自觉,却会自然地反映在他们的思考或作品之中.这种反映出来的逻辑组织或条理,由于对应于宇宙人生规律,就必然与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哲学与科学有密切之关系.本文即择要就章法之类型、规律与转化(包括移位与转位)与"多、二、一(0)"的结构等,从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以<周易>与<老子>两种典籍为主,一一作其哲学义涵之考辨,为章法之所以是"客观的存在",而定位为篇章之逻辑条理或结构,提出有力的证明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道”与“理念”分别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两者有相通之处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含义相近。同时两者是相悖的 :“道法自然”与“理念命定一切”、“心与物游”与“艺术摹仿影子”、“心斋坐忘”与“迷狂回忆”,分别是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艺术特性及审美途径。庄子以“游”昭示世界本原、人生真谛 ,柏拉图以迷狂给理念世界寻找艺术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虚静”说最本质地表现出了哲学境界与美学境界、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内在统一性。其美学的内在精神联系表现为:虚静的实现——超越的审美追求,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万物人生;虚静以体道——审美的直觉体验,以自由的心灵对天地万物作整体的审美直观;虚静以凝神——走向艺术的自由妙境,把它与技艺等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使“虚静”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中国美学体系。首先,应问“什么是美学”?美学当以审美为旨归;美,植根于哲学价值论,主要表现于艺术,而艺术取材则在自然和社会。哲学分三大部:一是自然(nature),即宇宙;一是人(being),即社会;而另一则是价值(value),即以人为主,了解自然和社会,并给与评价。价值论包括真、善、美,而美为其大宗。孔丘说过“周公之才之美”,这是对人的禀赋品格而言;又说过“里仁为美”,这是对人处世接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各个学派不仅探讨社会、政治、人生问题,也在研讨自然的奥秘,世界的本源。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问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昭明暮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由识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问的是宇宙的开端,世界的本质,对阴阳三合的宇宙论在进行思索。在这个时期,阴阳五行理论开始向理论化和条理化的方向发展,从宇宙论向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过渡,然后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形成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为统一天下的政治服务。从《易传》到《管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征,作为物质概念的内涵。理解列宁的这一定义时,很早就提出了两个难点: 其一,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不也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吗?为什么称客观实在性为物质的唯一属性呢?通常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的第一节里讲物质,断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翻几页,讲第二节运动时,马上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不是有点矛盾么? 其二,根据形式逻辑下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上应当相等。既然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然运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等等,也是客观的,列宁甚至明确说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那末按照定义,应当认定运动、时空、规律等等也是物质。但是这同哲学常识有所抵触。辩证唯物主义其他原理告诉我们: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从审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层次的图景。森林景观是指自然本体,属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悦形;森林意象是指艺术本体,属艺术世界、情感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学本体,属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给人审美体验是畅神。人们需要物质世界,也需要情感世界,更需要梦和理想世界;但人类只能接近理想境界而永远到达不了彼岸,人类总要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观照森林,感受自然给予的本色本真。  相似文献   

14.
自然·自我·自由——艺术的三个象征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象征”的视角 ,将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象征性表达。象征意义的投射有三个维度 :外部世界 ,即“自然” ;内心世界 ,即“自我” ;理想世界 ,即“自由”。从这三个交错的维度观照艺术 ,可以将摹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融汇于同一参照系 ,而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在表现主题上的变迁 ,则是象征关系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于无字处读书多少年了,我还记得《论语·宪问》中说的一件事:“(或)问子西。(子)曰:“彼哉!彼哉!”[有人问孔子,子西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四个字的评论后面,还有许多无字的评论。孔子对子西无疑是印象不好的,可他只肯说“彼哉!彼哉!”说得含蓄而有份量,弦外之音,不绝于耳。如果说得太多、太露骨,那就不仅是孔子没有语言的艺术性而已。“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意不止,尤为极至。”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文字,中学文言文中也有。周敦颐《爱莲说》寓哲理于比喻。牡丹喻寓贵者,菊花喻隐士,莲花喻君子。作者对三者的褒贬,未置一词,而读者深知作者的喜恶。文章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煞尾,文已尽而意无穷,更加深化了主题思想,对世人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报以极大的蔑视和讥  相似文献   

16.
有和无,虚与实,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和艺术哲学中一直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世人常常会凝神默想: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到底是实实、在在的,还是空空、虚虚的?并进而在思索:宇宙世界究竟是以“无”为本,还是以“有”为本?我们的文学艺术,在有无虚实之间,又怎样来驰骋、翔飞?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人试图从生命的角度说明世界,最终却演变为离开社会人生谈论宇宙自然,或者是离开宇宙自然谈论社会人生.但孕育了古希腊哲学的古希腊神话,却把幻想世界与宇宙观融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对个体价值和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而把对社会的客观批判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时代的觉醒意识,展示了一个丰富多采的形象世界.本文通过评述古希腊哲人的学说和古希腊神话的演变,以及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社会的关系,由此揭示了古希腊人本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庄子标举的“流光其声”境界,既是他意想中宇宙人生的完美表征,亦可视为对未来整个美学时代诗意的期盼和预言。“流”是艺术之流,是“韵”的节奏和旋律,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状态,是自由流畅的线性运动和回环往复的生命韵律;“光”是艺术之光,是“韵”的音色和音调,是艺术生命流动、运行的审美属性,也是宇宙自然与审美主体心性相映发的光辉与光明。庄子由此构成了他心中和笔下、艺术与人生通体透明的宇宙。  相似文献   

19.
(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派生的?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分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宇宙精神”、“意识”的体现,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却与此相反,认为: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世界上五花五门、千变万化的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表现形态。精神不过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脑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寻找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个广泛的概念,简言之即心灵的归宿.人既然是感情与理性的集合体,那么寻找精神家园就包含两层意义:第一,摆脱尘世烦恼,返归自然的企图;其二,通过理性达到了解宇宙奥秘,确定人在社会中存在价值的企图.这种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如同人的求生本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你看:哲学家“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此谓哲学活动;艺术家用音乐、绘画、诗歌表现绵绵不绝的朦胧情思,探求社会出路和人生真谛,寻找心灵的寄托,此谓艺术活动;科学家用数字和符号创造一个无限的真的世界,试图穷尽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时空之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