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宗 《兰州学刊》2008,(Z1):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彰显着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框架内的实证的经济学研究也孕育着马克思思入人的现实存在的切入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异化劳动"概念虽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成熟概念,但在马克思哲学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与理解中,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将马克思的实践本体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劳动。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本体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而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其内在的一个环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外化(异化)的设定或形式。  相似文献   

4.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的存在论新境域中,劳动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创生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生产与感性的双方面的同一性构成了劳动概念的内涵.哈贝马斯对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作了知性解读,由此区分劳动与交往,从而重建实践概念为交往.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实践意义域中劳动概念的知性批判彰显了他在当代状况之下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所作出的真实努力,但同时也表明他并未从存在论高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6.
徐长福 《学术研究》2003,9(11):47-54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为参照,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了新的解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劳动的生产性看作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本性,从而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我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实践的目的性看作劳动的本质,把劳动从充当手段到充当目的的变化看作历史运动的价值指向,从而为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为人类的普遍自由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此外,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是一种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7-33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932年首次全文刊发以来,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立场及其基本性质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国内外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过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逻辑的再现,仍然立足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但笔者认为,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但只要严格遵循异化劳动的文本逻辑,准确把握异化劳动的理论内涵,就会发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关注点、出发点、核心精粹、理论结论、提出任务、遗留问题以及遗留问题的解决等,都不仅鲜明地呈现出与费尔巴哈的本质性差异,而且可以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看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就前者而言,以生产劳动为突破口,马克思创建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后者而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劳动与价值、劳动与资本等问题,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揭示了"抽象对人的统治"以及"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层面上,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彰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和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还在于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解读马克思体面劳动观并发掘其生成的价值逻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引意义。因为这一思想以人民性品格为价值内核,以正义之维、自由之维、发展之维、幸福之维为价值尺度,在实践层面共同引领劳动主体"三重意识"的培育、劳动实践"三重向度"的建构,回应了劳动者因劳动而体面的应然与实然,有助于劳动者在劳动中感悟美好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魏新龙 《理论界》2008,3(6):24-25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对这一理论,需要结合现代条件给予再认识。有些在马克思理论中已包含的正确的东西需要继承,有些不足需要修正,有些则需要结合现代条件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丹 《学术研究》2012,(12):37-4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私有财产是一个人类社会概念,资本只是私有财产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并且资本运动逻辑就是异化劳动全过程。私有财产和劳动、资本和异化劳动一一对应,"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导航。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实践的生态内涵,即劳动实践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就是生态劳动实践观.认真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型社会规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嘉美 《理论界》2010,(3):105-106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强调世界是物质的,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人与外部世界作用的重要环节。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一样,是强烈反对传统哲学家仅在先验层面上纯思辨地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社会的现实和实践完全排除在自己的对象范围之外,因此,哈贝马斯要重建"实践理性",发掘"实践"大于"理论"的优先性,并面向生活世界,使后形而上学在现实社会获得存在意义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劳动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互助关系,尤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将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价值坐标。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自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人类将进入完美的自由王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真善美统一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16.
劳动改造了自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互助关系,尤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将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价值坐标.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自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人类将进入完美的自由王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真善美统一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18.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哲学范式转换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传统哲学在致思取向上表现出一种以追求观念的确定性为目标或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哲学从批判全部旧哲学出发,确立了一种实践反思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刚 《江淮论坛》2004,(2):19-2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视野来反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已不再是简单的感性直观的“就事论事”,更不是抽象的理性原则的“逻辑演绎”,而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的是“从两极到中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理论与现实、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从实践理解一切有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于黑格尔的思辨逻辑思维方式、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超越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蕴含思维和存在的实践同一律、实践中的对立统一律、实践中的质量互变律、实践中的否定之否定律、实践中的历史与逻辑统一律等基本规律。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缜密的战略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独特的创新思维、清晰的底线思维、理性的历史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实质上就是坚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并且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