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明  闫莉冰 《理论界》2007,1(9):169-170
卡尔·曼海姆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两大内涵,即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总体性意识形态。本文在对其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二者意义上的区别,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在历史新时期引起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一、从王国维的“境界”说说起“意境”,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概念。王国维提出“境界”说,从理论上使“意境”的概念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既有“意境”一词足以表述其特定的美学含义,为什么王国维还要“拈出境界二字”以代之?王氏在其论文学艺术的论著中,也时而说“意境”,时而说“境界”究竟二者间有无区别?关于这些问题,论者早已有所分析,多认为王国维在使用“意境”和“境界”时,没有什么区别,是一而  相似文献   

3.
社会关系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对社会关系概念的使用极为广泛,在众多的场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概念的运用,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不尽相同。但是,人们对马克思、思格斯所用社会关系概念的不同含义,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关系概念的思想加以简要列述,以就正于理论界的同志们。一、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共同活动过程中彼此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总体的意义上运用社会关系概念,把社会  相似文献   

4.
“群众”是唯物史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具体阐明“群众”概念的具体所指,导致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的相关文献阐述,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层的分析方法,分别在个体意义、普遍意义和革命动力意义上对“群众”概念的不同指向进行了具体性澄清,与之相对应,就分别赋予“群众”概念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数众多的群众”以及“真正革命的阶级”三种不同的实体形态,既有力地驳斥了旧哲学思想谱系对“群众”概念的歪曲认识,又丰富和发展了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们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智慧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双向度的内涵,其“形而下”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生存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上肯定了“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并正视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劳动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其“形而上”的向度体现为马克思在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和非正义过程中所建构的合理正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体现了实践智慧的辩证精神。它冲破了传统哲学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上”的向度而消解“形而下”向度的局限,纠正了现代实证主义以科学技术方式夸大实践智慧“形而下”向度、唾弃“形而上”向度的偏差,揭示了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的超越性和变革性,实现了二者在现实意义上的统一。通过对马克思实践智慧“双向度”内涵及其超越性与变革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社会变革意义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践智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平 《学术研究》2000,(10):122-125
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比较了“却”与“但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不同“但是”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却”突出的是对比关系。然后指出二者在句法、语用方面的区别“却”在单句和句群中的位置都比“但是”要灵活;“但是”句与“却”句的句子功能和语义重心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布罗代尔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马克思还从未用过资本主义一词”,①但人们却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对象.此语一出,学界哗然,围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概念使用的争论至今不休.一些学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马克思的确没用过“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于是试图以此宣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虚假性.然而,关于马克思“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并非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问题不在于以“西方马克思学”的方式从表面观察马克思是否使用这一名词概念,而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方法从内涵剖析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即使没用过任何词性的“资本主义”一词,也能展示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性与经济学的深刻揭露.这种“看不见”的剖析在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及其手稿《工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即狭义的资产阶级社会.②  相似文献   

10.
龚杰在《马克思说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湖南师院学报》1983年增刊)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和社会形态所赋予的内容是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人道主义”或“现实的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在1844年使用的一个特定概念。这个概念同马克思早期的其它概念一样,近几十年来在西方遭到肆意曲解和滥用,就是在研究者们中间,对之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只有具体而深入地考察马克思这个阶段的思想发展,特别是它同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 1844年,是马克思完成世界观转变而着手创立自己理论体系的始初阶段。正象列宁所说的,“马克思在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概念,正是在他“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的时期所使用的一个特殊概念,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理论的和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君子”与“小人”是先秦诸子笔下频繁使用的一组对举概念。通过对这组概念语义内涵及其所处文本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君子”与“小人”概念在先秦诸子笔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先秦时代社会文化中流行的一组概念,也是诸子针砭社会、评品人生所共同尊奉的价值圭臬。在这种针砭与评品之中,“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一些争论,已经成为东西方理论界的热门话题。现主要就国内近年来有关这一理论的讨论综述如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早期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不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晚期成熟著作中用更科学、更准确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等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它有两个要点。一是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思想不成熟时所使用的概念,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这一概念弃而不用了;二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概念等同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等概念,而且后者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有学者认为“信仰”乃宗教用语且为西方独有,中国没有信仰的历史和传统,故不宜使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使用.一字之差,关乎是否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问题.尽管“信仰”和“信念”并非性质对立的概念,也有着意蕴上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二者的区别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重要的是, “信仰”非狭义宗教独有,更非西方独有.用“马克思主义信念”取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不足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反而容易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适宜的困惑,并因此而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7.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虽然在他1844年后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其表述,但已不再作为核心概念使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可以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但是到了《资本论》,马克思却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概念。为什么马克思要放弃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经济学范畴的计划?沿着这一问题出发,可以发现马克思不再借助“异化劳动”概念的四重根据。厘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历程,是研究“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类的本真自由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追求,而“个人自由”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始终;而作为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的理论同样尤为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并把与“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扩展秩序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然而二者的阶级立场是不同的,因此在对“个人自由”的内涵及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见解差异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而又彼此不同的概念。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方·洪堡尔特首次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西方心里学界将其系统称为语言,在我国,对是否应当区分还存在着分歧。但本着严格的科学态度,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事业,应将其区别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