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既是土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现离开她已35年。但多年前的“撒尔嗬”与“诀架、呵闲儿”,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其中,最深刻的是1969年秋的那次游街示众。  相似文献   

2.
从盛传到淡忘杨进铨突然,不远处一个老太太摔倒了。我急忙过去扶起她来、她用惊异的眼光瞅了我半天,说:“中国”?我听懂了,她的意思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自豪地点点头。她马上话多了,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我在莫斯科呆了一年,半听半猜她的意思,是说我是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奉献在湘西     
我出差到湘西,看望了花垣县我幼年时的同学马桂英同志。说也凑巧,我去的时侯正好是她从北京下放湘西工作25周年。因为事先我没给她去信,当我突然出现在桂英面前时,她是那么惊讶、兴奋,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她1938年出生在北京牛街一个普通回族家庭,祖父是个伊斯兰教职业者,是牛街里有名的“花儿马”阿訇。五十年代马桂英在北京幼师毕业后,分配在国家民委幼儿园工作。她积极肯  相似文献   

4.
刘莎莎 《中国民族》2012,(10):14-20
《孔雀》之后,杨丽萍将告别舞台。对于即将离开的舞台杨丽萍表现出无限眷恋:"你们很快就看不见我了。这个世界转得这么快,很快你们也会忘记我。舞蹈给予我太多,有来世,我还跳!"她,娉婷袅娜,是舞台上光华灿烂的孔雀公主。她,花颜月貌,年过50依然延续着人们心中的不老传奇。她,真我本色,挎一只竹篮子参加某世界一线奢侈品牌的公开活动。她,就是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1986年,杨丽萍以《雀之灵》名动天下。26年之后,2012年春晚她再次以《雀之恋》惊艳世人。2012年8月23日,由杨丽萍创作、主  相似文献   

5.
我与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古红梅“老早就认识”。2000年,她在海淀区担任旅游局长的同时兼任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海淀区政协常委,我不但是民族联谊会理事而且是她所在小组的组长。  相似文献   

6.
我认识湖南省保靖县土家族女副县长周从玉,是在两年以前。当时,她那股“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冲劲儿,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她是1980年末当选为副县长的。消息传开以后,一些亲戚、朋友、同学和同乡纷纷来信或登门表示祝贺,同时也有些人请她在就业、求学等方面给予帮助。对祝贺,她自然很感激。但是对提出的要求,她感到像一股从山洞袭来的凉风,有些心惊。那怎么办呢?正人先正己,她决心从自己做起。  相似文献   

7.
小杨姑娘     
在出席柳州铁路局“群英会”的名单中,我偶而发现了一个僮族姑娘,名字叫杨赛贤,是南宁车辆段的压风机司机。根据材料介绍,她毕业于铁路工人技术学校,到压风机室工作还不到一年,但是就已经成了一个熟练的司机,并且被选为先进生产者。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在到达南宁的第二天,便去访问她。她所在的压风机室,是一间很窄小的厂  相似文献   

8.
苗家女蒲学仙是个“乐天派”,开口常言:“笑死人了!”她工作出色,得来的奖状贴满了住室四壁,自己却说:“我不想当先进,真的.只想办几件实事.我当了几年村干部,欠下丈夫、儿子还不清的情.”蒲学仙的家乡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乡竹坡村.1972年,她与复员回乡的海军战士江万年结了婚.她没有象普通农村妇女那样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当过团支书、妇女主任.1986年9月村民们又选她当了村长,还兼调解  相似文献   

9.
我们发现,从2002年8月雪山音乐节开始,到2006年6月16~18日的“如果再来20年”纪念摇滚20年(沈阳)大型系列演唱会,在被称为“中国摇滚乐前沿的摇滚之父”崔健的一系列个人演唱会上,有一个纳西族老妈妈一直都是崔健指定的惟一嘉宾。崔健说:“她才是真正会唱歌的人,跟她相比我还是小孩子。她的原生态音乐太天然了,让我非常震撼,是我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的音乐。因为那是取自生活的一种纯朴的原生态音乐,是我这辈子学不会的……”这位来自丽江的民间歌手名叫肖汝莲,今年已经77岁了。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5,(6):76-76
第一次听说"德格印经院",是在国外听外国人说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我率团到澳大利亚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举办的中国佛教文化展,我们带去的是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展。提供展馆的是昆士兰州国立博物馆。馆长在招待晚宴上和我谈起藏传佛教,说她已安排了中国的行程,北京雍和宫还有德格印经院都要去看看。她问我德格印经院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她神往已久,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真正的德格版。那时,  相似文献   

11.
北京是我的家乡。人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有着一种莫名的怀念。但我对北京的感情,却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家乡,而是因为她是我们美丽可爱的祖国的心脏-首都。我从儿童时代就跟随着家庭到处搬迁,所以我的"家乡观念"也就一天天的淡薄下去了。自从一九五六年起,我的"家乡观念"却又年复一年地浓厚起来,"思乡"之情日甚一日。然而我所怀念的"家乡",  相似文献   

12.
我记得她.她是我母亲时代走红的苗族歌唱家.那阵她已不显年轻.这阵她也不显老.因为她投在地上的影子还直挺、秀雅. 真高兴有今天这样一个简洁的采访.我感到了沟通的渴望.她老,我小,她搞民族艺术,我喜欢新玩艺.实在是很正常的事,罗秀英对这一点是宽宏大量的.她觉得,过去的岁月中,当通俗文艺的风潮淹没中国舞台的时候,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方面获得了极力渲泄感情的渠道,另一方面对中国自己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2月12日,我到傅家坡车站接回了从老家赶过来的母亲。出来做保姆,是儿女们都不赞成的,尽管家中实在困窘。然而50大几的母亲还是坚持来了。她一辈子辛苦做事、养家,从没靠过别人。记忆中,她总像个男人般独立、顽强,给我们无穷的支持与温暖。而在车站,当我远远地望见母亲穿着旧呢子短套的等待的身影,她无助的、紧张失措的神情,明明白自将我的心刺疼了。我带母亲回了湖大宿舍。这是我读研究生后,她第一次来我这里。我要她住一晚,她不肯。"看看你住的是什么样子,心里就踏实了。"她微笑着说。"住上铺,该不会掉下来吧?"她扶着我的床,忧心忡忡地问。  相似文献   

15.
小娥子是我家的小保姆。 在小娥子之前,我家用过十二个小保姆,小娥子是第十三个。 小娥子来我家的那天,下着雪。她披着一身的雪花,出现在我的面前。事先,我已经从推荐她的人那儿,了解了一点她的情况,知道她家挺贫困。我打量小娥子,看到她的头上扎着红头绳,可以想到,这是为了出门,特意扎上的。黑黑的头发,洁白的雪花,鲜亮的红头绳给我的印象十分强烈。接着,我注意到了她的衣服,上衣好点,裤子上有几块醒目的补丁。她站在我的面前,脸上的神情局促不安,连手脚也显得慌张。 小娥子来到我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我把小娥子领到卫生间,打开热水器,让她洗。然后,给她从里到外换了身衣服。如此,我面前的小娥子一下子变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从这个时候起,自然而然地我喜欢上了她。 小娥子心细。她的这个长处,我很快就发现了。小娥  相似文献   

16.
我认识王月时王月还不认识我。 那是某年某月在某部看业余演出,其中有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姑娘唱了一首地方民歌,我说,这个演员不错,虽说唱得稚嫩,但有潜力。 王月认识我时,我却不认识了王月。 那是事隔几年后的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在家里写东西,突然有个身着军装的姑娘说请我写首歌,我说你叫什么?她说不认识了?我叫王月。我说哪个王月?她说,就是某年某月某日  相似文献   

17.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18.
正初访文洁若先生文洁若先生,著名的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夫人,《尤利西斯》的译者。2018年7月,她将满91岁,我在作家象丑牛的引见下,终于有机会拜见了她。拜访文先生的约定早在2015年。当时先生对象丑牛说,"你介绍从美国归来的邵旭东,我等着见他。"我知道后诚惶诚恐。但2015年下半年我在国外,实在是错过了机会。当时未能成行,一拖就是几年。  相似文献   

19.
二十五岁的朝鲜族女歌手赵玉衡,是位煤矿工人的女儿。她在下乡插队两年后,考入延边艺术学校音乐专业学习声乐。在校期间,她曾参加省里举办的音乐会,崭露头角。七八年,被分配到延边歌舞团。赵玉衡既受过西洋发声的专门训练,又受到过朝鲜族民歌演唱的技巧指导,延边人民常夸耀她唱什么就象什么。《我就要嫁给他》,是她最拿手的歌,她唱得声情融贯,准确地表现了一位  相似文献   

20.
郭净 《中国民族》2014,(8):77-77
我买了一台DV,从此进入影视拍摄的窄门,这其实是有人引导的。1995年初,我经过一年半的援藏,从拉萨返回昆明。在西藏调查羌姆仪式期间,我疯狂地迷上了摄影,而且积累了大量面具表演的图片资料。次年的某一天,有个女子到云南省社科院来找我。她穿着一件皮夹克,脚登高筒靴,颇有豪侠之气。经自我介绍,才知道她姓刘名晓津,人称晓津,跟日本那个著名的电影导演同名。而且,她也是拍影像的,在云南电视台做编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