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生态意识的觉醒与生态化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生态化意识形态是一种运用生态意识来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或政治理念,生态化意识形态凸显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群体的生态利益;意识形态生态化是政治理念对生态的干预,实质是借生态言政治。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都属于政治意识范畴,但它们又属于不同层面的政治意识范畴。国家意识形态位于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的主导的政治意识;而公民政治意识则处于社会层面,属于大众政治意识,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的亚政治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和公民政治意识在利益指向、结构、特征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某种差异和不同。从更广的角度上看,这种差异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背离或背离倾向。  相似文献   

4.
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背离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是属于不同层面的政治意识,由此会导致它们之间的背离。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背离,从表象上看是它们之间在意识形式、表现形态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但是从本质上看则是它们之间在利益指向上的不同和冲突。国家意识形态只有对背离的公民政治意识进行整合,才能确保其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在理论上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哲学批判揭示意识形态和虚假意识的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阐述意识形态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政治批判论述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真实关系,通过文化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全面批判。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流行着一种意识形态终结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意识形态就自此而终结。相反,悄然建构起来的是新自由主义精神与消费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精神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而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之所以将二者界定为意识形态,在于二者的实质都是要建构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假象,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层面采取了不同的建构方式。通过研究此两种意识形态及其建构方式,由此揭示当今泛意识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政治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意识形态所构建。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生存空间为意识形态所解构。人们时刻体验着所谓的自由、民主,却又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们的审美意识(对于"美"、"丑"、"悲"、"喜"等等的意识)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其它具体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并列位置.文学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性的意识形态,是各种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审美等意识形态的交汇、出入之所,同时,文学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是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场.从以上观点来衡量,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具有非科学性,又具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葛兰西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他对文化领导权获取方式和意义的全新论述以及对知识分子群体作用的界定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意识形态的矛盾分析表明,意识形态深陷理性与价值、理论与实践、普遍形式与特殊利益的矛盾之中,这些矛盾关系表明意识形态已经越出意识边界。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关联性、总体性、相对独立性特征分析表明,意识形态深深地嵌入生活世界中,表现了政治对生活世界的总体渗透。意识形态具有的政治认识、合法性及经济变革功能是其实现政治嵌入的具体形式。意识形态的超越不可能通过理性批判实现,超越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实践,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意识形态是关于课程的观念和信仰,是课程理念转化成课程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接合点.课程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对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具有建设性意义.课程意识形态具有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和乌托邦精神.但这里的课程意识形态不是像阿普尔所述的政治性质意识形态对课程实践的影响和控制问题,而是其作为话语实践的存在问题和在课程实践之中的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的批评思想孕育于近代的哲学危机和特殊的时代精神氛围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来理解社会,同时实施自己的现实批判、思想突围和精神救赎.他的思想集中传达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其批评姿态和精神关切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于中国当前学术批评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近年来,学界围绕融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精神生产展开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界侧重于对媒介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与融媒体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新闻媒介领域的传播实践。反观国内学界关于融媒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工具价值层面,主要从技术变迁维度探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且对于精神生产的研究多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理论阐释,鲜有从精神生产的视野出发提出融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并进行路径论证。今后,学界的研究重点应当侧重融媒体“本体论”意义的阐发,在深入把握精神生产规律中观照意识形态生产,力图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精神文化生产与意识形态生产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叙事行为是叙事者的意识形态的体现。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同时 ,创造性地阐明了作家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其意义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行为的历史神圣性的颠覆 ,在于对这种精神生产活动同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秩序的揭示。叙事行为即为话语生产行为 ,“用名”被意识形态生产的话语市场所决定 ,并由这个市场权力消费的特性决定其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意义的精神性救赎——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雅明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独立思考作为自己一生的思想姿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来理解社会,同时实施自己的现实批判、思想突围和精神救赎.他的思想集中传达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其批评姿态和精神关切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于中国当前学术批评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体系建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论、指导思想论、根本目标论、建构维度论、关键在党论;其基本特征为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建设性特征、辩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17.
禅与后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有某种穿透时空障碍的精神呼应 ,将中国古老的禅文化与网络技术时代的文学新变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和融贯 ,不仅可以使老去的文化重焕青春 ,也能帮助当代网络文学沉淀一种更深厚的文化底蕴。禅文化对网络文学的美学意义包括 7个方面 :“空船载月”的禅境审美、“境随心转”的定力修为、“黄花般若”的诗性本源、“直抉神髓”的禅机灵慧、“鸢飞鱼跃”的本体性游戏、“山水自见”的平常心、“以淡照腴”的虚飘风范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立足于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生活及由此形成的精神传统 ,刻画出安东妮亚等一群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周围处于弱势的男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代表了健康向上的精神美 ,而男性形象只是对女性形象的反面衬托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思想是斯大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斯大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活动作为时间轴,其意识形态思想的产生过程分为萌芽、奠基、形成和强化4个阶段。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意识形态本质、与语言的关系、阶级属性和划分标准等。研究分析斯大林意识形态思想,不管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行动方面,都必然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为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大林提供更多的依据;在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 抵制各种霸权思想对意识形态的侵蚀;证明西方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理论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20.
秋瑾是中国女性的伟大先驱,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诗文着重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权思想意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我们翻阅英雄的作品,尚可感觉锐气逼人。作者的豪迈气概,无畏胆略,诗文的雄浑健劲,一字千钧,读来使人荡气回肠,热血上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