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网络道德异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网络道德异化是指在网络世界中,原有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道德主体丧失原有内涵,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文章分析了网络道德异化形成过程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控制网络道德异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异化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它被扩展为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 ,因而具有了特定的哲学内涵 :即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异己力量 ,并反过来危害支配主体自身。在当今时代 ,技术的活动范式十分盛行 ,其本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使世界成为了一个技术的世界 ,在这个技术世界中人被异化。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的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它的结构在现代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即产生所谓殖民化问题。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寻求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这个根据主要是交往主体间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提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为解决交往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对比研究角度,论证了翻译策略中异化趋势的必然性。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递原文中的"异质文化",这是由翻译目的、读者的文化需求、世界文化融合潮流、发展本国语言等因素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长点,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大学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现代工业、资本和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迅速发生变化。物质欲望的过分膨胀以及人对其过分的依赖、顺从,导致大学人的全面异化和主体精神的失落。如何寻找“回来的世界”,回归和重塑大学人的主体精神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出发,回顾了归化派与异化派的争论,就争论的实质提出一些看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了从长远看,无论异化成功,异化不成还是异化失败,对原文的异化处理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都有其优势,而对原文的归化处理永远是语言与文化的壁垒。最后指出翻译中应该以异化为体,尽量消除归化带来的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7.
何楠 《江海纵横》2007,(5):45-47
异化(alienation):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大家都认为,异化应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创造的客体而生产出的矛盾。中国哲学大家对“道”的提倡是用“道”影响人性,并往往偏离人性,在此的异化有积极推动更新人性的作用。黑格尔运用异化概念成就了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理念”通过异化过程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自我。在此时的异化已是丰富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异化体现在他对宗教本质的披露,宗教里的神实质就是人性的演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既指矛盾对立关系,又指先验本质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虚拟生存与网络主体异化,病态心理与网络主体异化,网络法规不健全与网络主体异化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主体异化的原因。文章指出,人与网络的异化根源不在于网络而在于人本身。  相似文献   

9.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少数作品之一。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 .  相似文献   

10.
电影《孔子》的字幕翻译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处理上都较为成功,使目的语观众能够充分理解该片的言语与情感,并达到与汉语观众几乎相同的审美感受和文化体验。重点从文化翻译和语言转换两个角度探析了该片所采用的归化、异化以及缩减式等策略。同时,亦阐述了为了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及文化,推动世界文化共享,中国电影对外译介应重点采用异化策略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都谈到“不可说的东西”,特别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开列了一系列“不可说的东西”的清单 :逻辑形式、主体、世界总体、人生伦理、客观存在 ,等等。其实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语言层次的观点来分析 ,这些“不可说的东西”并不神秘 ,我们的语言有相对地表达这些东西的方式 ,同时又有其局限性。理解语言的逻辑机制是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试论当今的语言暴力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的暴力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前者在校园语言、体育界用语、社会用语以及文人用语等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反映,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和大量使用詈骂性言辞这两个方面,文章呼吁人们同这些现象进行斗争,以求得语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快速濒危和死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认为语言死亡并不是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但对语言死亡的系统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并提供了Ethnologue对世界上现有语言的信息,指出在死亡过程中的语言是濒危语言,强调一种语言面临的危险并不在于语言死亡本身,而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人类为这种文化所特有的知识也会丧失。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步伐使得主体语言逐渐取代少数语种,威胁着少数语种的存在与发展,造成了语言的生态失衡。因此,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语言规划,维持和保护少数语种。  相似文献   

15.
与时俱进中语言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详实的数据资料 ,论述了世界各国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消失、发展的实际情景。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 ,2 1世纪语言的发展将是一次大起大落的发展进程。英语由于它本身的弱势 ,将走向下坡路。而汉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繁荣昌盛和汉语言本身的优势 ,将成为 2 1世纪最新强势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语言嫉妒是语言态度的一种表现。世界语言系统中,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国际地位低的语言对国际地位高的语言的嫉妒、本土语言对殖民语言的嫉妒、民间(土著)语言对官方语言的嫉妒等。语言人的语言嫉妒主要表现为操弱势语言的人对操强势语言的人的语言嫉妒、单语单言人对双语双言人或多语多言人的语言嫉妒、语用能力差的人对语用能力强的人的语言嫉妒等。语言嫉妒的产生跟语言地位和语言人的地位、语言矛盾和社会矛盾及民族矛盾、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得当等有关。提倡语言平等、反对语言歧视;注意兼收并蓄、化解语言矛盾;调整语言政策、完善语言规划;增强语言习得、适应语用环境等,是消解语言嫉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的消亡现象突出地反映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由于强势语言不断扩散 ,在外部环境上给少数民族语言造成很大的压力 ,使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濒危语言。同时 ,人们对语言消亡现象的看法不同 ,态度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 ,语言的消亡是人类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应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抢救与记录濒危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18.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至清的雷州《言语志》系列中,可发现雷州三种语言的兴替过程。黎语在宋代与官话、东语三分天下,元明已成濒危语言。官话宋叫"汉音",元明叫"官话"。雷话宋代无名,但在乡村已成气候;元明叫东语,处在"做客"时期,但已从乡村进入城镇,影响力上升。清中叶黎语消亡,东语逐渐垄断雷州城乡,反客为主,雷话最终生成。伴随这个过程的是闽南人大规模进入雷州,社会变动和语言演变规律改变雷州语言的格局,促进雷话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影响语言和谐的几个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语言的不平等、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等是影响语言和谐的重要因素.要从宏观上做到语言和谐,必须做到语言平等(尊严平等),在语言态度上对所有的语言一视同仁,同时恰当制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