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来引导价值创造,就可以通过新增的财富来满足国用,而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反对派的观点则针锋相对,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言下之意,只要国用饶了,必定是民加赋了。  相似文献   

2.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3.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经济思想.也是他与反对派大臣们争论的一个焦点。王安石认为社会财富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定数.而是可以通过价值创造行为来不断增加的。  相似文献   

4.
宋神宗在熙宁变法中压抑相权使得王安石力不从心,姑息保守派引起变法派出现内讧及分裂,君主专制集权下人治多于法治,最终使得熙宁变法的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黄禹康 《秘书之友》2007,(11):42-45
在中国历代变法图强的谋臣中,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也有背向民愿、以牺牲平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壮举虽然初衷不错,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洁、  相似文献   

6.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7.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一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躁气息的年份。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  相似文献   

8.
王缨 《领导文萃》2009,(20):97-101
战国中期,上天赐予了秦国一次伟大的机会,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商鞅变法。司马光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资治通鉴》当然不会落下这次记载。  相似文献   

9.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这个人,在当朝和后世都被人褒贬不一。这也许是政见不同的缘故吧,他任宰相时为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而推行新法,司马光一上台就全部否定了。由此也有了对他绝然不同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转折,无不以变革为杠杆。春秋的子产改革,战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在这一长串的历史大事件背后,无不闪耀着那些不计毁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家的智慧,这当中充满了无数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改革交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审视古代改革家们的策略与得失,对于打好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无疑具有资政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相似文献   

13.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5,(3):121-122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  相似文献   

14.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14,(15):116-119
正秦始皇正是通过解决吕不韦集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种抉择的裂度和思考的深度,并不是司马光这样一味与王安石对着干的书生所能体会万一的。《荀子》的疆国篇中,曾经借孙卿子与范雎的谈话这样总结说:秦自秦孝公以来,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商鞅路线,"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然而,此番千秋大业能够在一个叫嬴政的人手里最终完成,靠的却是另一个关键人物:吕不韦。  相似文献   

15.
王一苇 《领导文萃》2006,(11):75-76
就像通常悼词中常说的,王安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兴趣好像只在施展政治抱负,可惜了他作为诗人的才气和灵性。读王安石的诗歌,要注意创作年代,以及此前他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和政治抱负落空时的心情,千万别在他的诗里找爱情的影子。王安石的改革是比较典型的书生革命,考虑问题不全面,利想得多,弊想得少,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肯在实践中及时纠正错误。光看反对他的那些人的名单就知道他捅了多大的娄子:司马光、欧阳修、程颐、吕公著、富弼、文彦博、范仲淹、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王安国……我喜欢的诗人基本…  相似文献   

1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被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长期担任地方官.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使他认为必须"改易更革",实行变法,才能更好地维持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7.
顾迎新 《决策》2006,(3):58-59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从小天资聪颖,少有才名,22岁中进士第四名.与那位长他两岁、聪明绝顶、从小就知砸缸救人、晚年撰写&lt;资治通鉴&gt;、也是进士出身的司马光同朝为官.宋朝是个尊重读书人的朝代,想必那时的科考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他能够脱颖而出,一定是时代的精英.……  相似文献   

18.
官痞绝学     
正道分正邪,官有好坏。宋神宗朝的邓绾,官瘾甚大,官秩颇高,以官痞绝学贻笑于世。科举得中"礼部第一"的邓绾,熙宁三年冬出任甘肃宁州通判,地位仅次于知州。此人"极其佞谀",好抱权力大腿。彼时王安石执宰、推行变法,邓绾就上书言事、大拍马屁:"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颂神宗为商汤、武王般圣君,捧王安石为伊尹、吕  相似文献   

19.
正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因反对变法为王安石所恶,力引去,拜司空、河东节度使、判河阳,徙大名府;后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宋哲宗元初,命平章军国重事,居五年,复致仕。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  相似文献   

20.
<正>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住在城郊西北一个小巷中,居所极为简陋,仅能挡风遮雨。夏天为避暑热,他请工匠挖地丈余,用砖砌成地下室,读书写作其间。大臣王拱辰当时亦居洛阳,所建宅第凌天高耸,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邵康节则打趣说:"一人巢居,一人穴处!"司马光不收任何人送给他的礼,就连皇上的赏赐也不受。仁宗皇帝临终前立下遗诏,赐予司马光等大臣一笔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