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审美模式是人类审美体验与鉴赏的经验模型和决定要素,不仅呈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蕴含审美发生的机理、特点与规律,还连接着审美理论与审美实践,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至关重要。伯林特承续怀特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将环境审美参与模式应用于教育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审美描述,不仅阐释了审美过程与成功教育过程的相似性及其应用价值,还为新时代建构可以涵盖各种审美对象的环境美育基础理论提供了“审美模式”的理论基石和“审美场域”的语境立场。这不仅统整了艺术、教育和社会过程审美的理论基础,还为审美教育的经验指导与评价、教育与社会过程的审美阐释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3.
卡尔松明确提出环境美学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是“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结合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日常自然审美经验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人们在选择自然审美对象时不仅需要敏锐的身体感知,而且也受其情感、经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审美方式并不是单一的静观无功利模式———对象模式,而是混融性的审美模式,包括景观模式、参与式的自然欣赏模式等。明晰了“欣赏什么”和“怎么欣赏”的理论实质,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日常自然审美行为既体现出人类获取美感的合理性,同时也蕴含着影响生态环境的某些危险性。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更应审慎地选择我们欣赏的对象和欣赏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夏夫兹博里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他在上帝退场和理性自律兴起后将情感当作了道德的根据,将这种情感称为“道德感”,是通过内在感官以直觉的方式获得的,并将审美看作是通过“内感觉”实现的直觉快感。在摆脱了形而上的束缚后,从主体出发的无利害的审美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5.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一各类审美图式一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审美介入”在这里的再次提出,是生态现状的必然要求和解救生态灾难的必然结果。当然,“审美介入”并不是抽象的,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着人不能无视自然这一对象的生命存在,人对于自然的“失度”破坏,最终掘开的将是埋藏自己的坟墓。因此,我们今天必须以一种“审美介入”的态度重新处理自然和环境发生的问题,从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最终又要落实于对审美价值的认知性教育上。  相似文献   

7.
自然审美论     
天人之际是自然审美的文化背景,人类自然审美正沿自然与文化两端展开。天然(非人工性)是自然美对象的独特价值,生命则是自然审美的普遍性价值。自然美包括声色与意趣两个层次、对象与环境两大类型,对自然运行之道形而上的智慧领悟和对天地自然家园式的情感依恋是人类自然审美极境。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的历史与基础逻辑,重申自然审美价值,对当代社会重建天人精神性联系,维持新型天人和谐关系,具有广泛、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须关注人类审美感受中的审美共识和审美差异问题,既要以人们的审美共识为基础,遵循一些大众公认的审美原则与审美情趣,又需要利用审美感受中的审美差异性以突出个性和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和而不同"的动漫作品,使之成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之间情感交流共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0.
返璞归真是指去掉事物的外饰,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在森林审美的不同层次中,“真”的表达各不相同。在森林景观层次,“真”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真实性(情为景生);在森林意象层次,“真”表现为人的真心真爱和真实情感(情景交融);在森林意境层次,“真”表现为人的真性情和真感悟(天人合一)。“真”既是森林审美的逻辑起点,又贯穿于森林审美的全过程,体现审美的形式、内容和灵魂。  相似文献   

11.
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了多层累、开放性、创造性的“实践创造论”美感论。这个美感论超越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和庸俗社会学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和自由感等多种审美感受的统一体;超越单一心理因素的美感论,把美感看作是人类整个心理活动的整体,并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心理因素;超越了形而上学的美感论,辩证地揭示了人类的美感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蒋孔阳的美感论超越性,可以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当代美学。  相似文献   

12.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是人的类特性决定的,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是一个大众审美自觉的时代,因此,企业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是应然亦是必然的选择。笔者认为,无论是企业的内蕴文化,还是外显文化,在审美价值的维度和向度上,均应立足于对功利性和物性的超越,指归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和人类诗性生存空间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韩愈生逢兵乱黄昏之时,对官场与人生皆有“眷恋迟回”之苦情。其诗文用情深挚,抒写苦寒穷愁的人生际遇,表达既愤激又中庸的生命体验,隐含着一代文人在“丧精亡魂”之际衷曲惶乱的独特心态;其用笔怪怪奇奇,在俗与丑的红尘中描摹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物态、谈笑、谐谑“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颇显“自得”之气;又将天地间那些可怕、可憎的东西纳入其诗文世界,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使其成为开启宋代诗文风气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4.
传统蒙学识字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美感体现在外在形式方面,如精炼齐整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及优美流畅的书法美,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史事丰富的意蕴美和似兰如松的品行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应积极借鉴传统蒙学教材,加强形式方面美感因素,丰富教材的文化意蕴内容,使早期语文教育与美感教育、文化启蒙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诗教”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诗教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诗教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综合化。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各种内容和形式,实现“诗教”优秀传统回归,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俗的审美特性及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审美心理存在较大差异。雅的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感受相距较远,它对人的心灵有深层次影响;俗的审美心理则接近日常生活,其影响浮于人的精神表层。雅俗的审美心理既存在相通点,也有相悖之处。一般来说,二者在反映生命的本真状态及普世价值时是相通的,而在反映各自不同的其他价值时则往往相悖。其相悖性决定了审美者必然产生审美偏向。它给我们的审美启示是,根据雅俗的审美心理对人精神的不同影响来建立审美自觉,可使人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自由性质的活动,促进精神健康与成长,并有效地引导文化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传媒时代"人类审美期盼的嬗变主要有:(1)由"仰视"到"平视"的转变。人们不仅要在与传媒的平等对话中审美,而且要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审美,从而实现由"非完全审美"向"完全审美"的转变;(2)由对"沉闷"的容忍到对"沉闷"的愤怒和对娱乐的强烈追求的转变。所谓娱乐,既表现为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娱乐性,也表现为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鼓动下,由"文字解读"为主向"图像解读"为主,和由"抽象快感"向"视角快感"的全面转移;(3)美与生活由分离到同一的转变。"在生活中审美,在审美中生活"已然成为当代人类审美期盼的一个鲜明特征,而时尚则是这一审美期盼的符码。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自然美和艺术美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重心之一.通过对黑格尔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及其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关论述的分析,我们认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在于他对人的心灵(精神)及心灵(精神)的无限和自由的极度高扬,在于他对心灵(精神)的自由创造的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上一批用高科技打造出来的以视觉奇观为主要审美标志的技术主义电影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本文试探讨分析这批技术主义电影的诞生背景和它的审美价值机制。电影的技术本性、全球化的技术主义潮流、观众以视觉奇观为中心的审美趣味以及国家政府和广电总局对电影的重新定位这些因素构成了技术主义电影诞生的背景。而用数字技术制造视觉奇观来满足观众对视觉享受的审美期待视野和以观众的生死等人类的本能欲望为出发点来建构故事以及它的娱乐为本位则是技术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机制。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