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序言"是一篇论战性的文字,其论辩对象是窃取哲学名声的诡辩。黑格尔将自己置身其中的论辩追溯到柏拉图,并且以"特殊性原则"作为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为了让哲学从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中超越出来,黑格尔尝试建立起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历史与逻辑相同一的"同一哲学"。这恰恰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人而神"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辩的魂灵》是鲁迅揭露诡辩的一篇典型文章,但全文无丝毫评论之处,而是将论敌带普遍性的观点收集、排列起来,自然暴露出其中的诡辩之处。就逻辑而言,诡辩也是一种技巧,所以读者不一定能清楚其中诡论究竟错在何处。本文对《论辩的魂灵》进行了详细的逻辑分析,明确指出了每一反逻辑之处,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逻辑武器,防止谬误,揭露诡辩。  相似文献   

3.
论辩,包括论理和辩驳,是人物思想感情交流与冲突中的热点。中国古典散文尤其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富有论辩的色彩,作者常常通过规谏、驳诘、巧言,诡辩等论辩形式,显示出雄辩滔滔、情理具足的气势和说服力。《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的论辩色彩,虽有别于策士游说却又纵横捭阖,翻澜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呢?至今似乎还不曾作出充分的评价。有人说公孙龙‘以自己的理论创建了一个诡辩学派。’有人把他比为古希腊的芝诺——一个诡辩派哲学家。的确,公孙龙以《白马论》驰名,而《白马论》就被后世一  相似文献   

5.
辩学作为用以指导人们论辩的系统学说,首先是在广泛和深入的论辩实践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先秦,名家学派是论辩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在促成辩的兴起,推动辩的发展,拓宽辩的领域,丰富辩的技巧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论辩中有时不免带有诡辩因素,这从另一方面对刺激中国古代辩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为什么杜老如此重说对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的研究呢?文中的开头三段就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古代希腊,……以毕特哥拉斯为始的诡辩学风曾经流行过一时,……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正和希腊的诡辩思想相当”。杜老从世界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施龙的逻辑思想是有学术意义的。第二,“在施龙的时代产生了他们那样的诡辩作  相似文献   

7.
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诡辩做为论辩的一种,含有争论、辩驳的意思,又包含着一般论辩所不具备的特殊含义,它常常同不正确的立场、观点相联,通过歪曲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达到目的。荒谬性和欺骗性是诡辩论的一大特点。下面就其表现加以具体分析。在论题方面,诡辩论常常表现为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等。偷换概念即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使之变为另一个概念;或者抓住概念之间某些联系和表  相似文献   

9.
关于成语的专门论述很多,很充分,但有关成语的表意特点问题却很少涉及。这似乎是成语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一) 成语是一种熟语。成语是怎样表意的呢?这要从它在语言表达上的特殊作用说起。汉语的成语,向以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著称,在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它以超越一般词语的特殊表现力被广泛地运用着。有人说,成语是“艺术的语言”。成语的用处很多,用于说理、论辩,深入浅出,简洁有力,说服力强;用于叙事,用于喻人喻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论哲学思想影响他的独特个性 ,进而影响和形成了他的“浩然之气”。在“浩然之气”的影响下 ,《孟子》的论辩技巧因势而变 ,具有居高临下 ,善于统观全局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使对方自相矛盾 ;二是论辩层层推进 ;三是用类比推理。它们皆以情、义为依托 ,是《孟子》散文气势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国际论坛的举办是为了给多方提供一个以解决分歧、达成共识为主要目标的外交场合,论辩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国际论坛中的论辩交流有时会因论辩者对各自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执著而转变为纯粹地只是对己方观点、立场的强调与对对方观点、立场的驳斥,偏离了国际论坛的应有之义。从修辞视角看,为了避免上述偏差,论辩者应该明确受众——将其与论敌区分开来,明确论辩目标——获得受众的信奉而非驳斥论敌观点,并采用受众接受而非只有论辩者自己接受的前提来展开论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国际论坛中的受众与论敌共有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与论辩者的不尽相同时,论辩者想要说服受众的难度会增大。不过从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修辞视角来看,论辩者依然可通过充分挖掘受众与论敌所处的社群内部中的话语异质性,通过策略性地与一些立场结盟来反对另外的立场,进而说服受众。作为中国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外交话语,如能借鉴西方修辞对论辩的洞见,或可提升其在国际论坛论辩中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面对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此起彼伏的人才交流会,相信毫无求职经验的毕业生们,肯定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数百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怎样成功有效地推销自己,让对方留下印象呢?  相似文献   

13.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文体,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辩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15.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辨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晓想 《百姓生活》2010,(3):18-18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在婚姻家庭的经营中,自己的付出远比伴侣多得多。实际情况是否这样呢?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所副研究员包蕾萍博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人往往对自己所做的付出和努力记忆深刻,却会忽略伴侣的付出。或没有把对方的努力放在心上。特别是一些女性,更容易把自己的付出‘放大’,觉得自己在婚姻中比丈夫做得多。”  相似文献   

17.
<正> 尼采的哲学历来被看成是零乱和缺乏体系的哲学,甚至被看成“近乎是一种粗浅的诡辩”。显然,从形式上用传统哲学来衡量,尼采的哲学是难以合乎要求的。但是,尼采哲学的主题线索却无疑是明确的,即以自我为中心的“走向自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而不是人们普遍理解的那样是随心所欲的“诡辩”。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知道吃饭有餐桌礼仪,开会有会议礼仪,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都有说道,需要讲究礼貌。但你知道吗?啪啪啪也需要讲礼貌,而且越是亲密爱人之间,就越该重视这些礼仪。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床上当然也有这一说。如果伴侣抱怨你太粗鲁,你下次温柔一点儿她便心满意足;如果伴侣吐槽你不讲礼貌,那这事儿可就大了,因为这意味着你某些不合时宜的举动不只损害了自己的床上形象,更伤害到了对方的自尊。那么床上的礼貌到底是什么呢?第一条,要从最简单  相似文献   

19.
明代唐顺之所辑撰的《武编》一书,在阐述用兵方法上颇有创见,仅举其两则,以见一斑。 一、“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武编·前集·卷二》)。一支军队往往都有其较强和较弱的部分,一般的将领也都知道要扬长避短,争取以己方之长击对方之短。在实践中,双方都力图把自己较弱的部分荫蔽起来,而以自己较强的部分去寻找对方较弱部分决战,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复杂多变的战局往往不按预计的模式发展。怎样才能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呢?唐顺之根据他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多年钻研兵法的心得,先提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20.
在“朱陆之争”的诸多论题中,二人关于“禅学”的辩论颇有特色。所谓的“禅学辩”就是朱熹、陆九渊二人围绕着己学与禅学的关系而展开的一场论辩,它既包括二人对佛禅之认识上的争论,更包括二人对对方指责自己的学说为禅学的激烈辩护。表面上来看这一论辩涉及的是儒佛的关系问题,而就其实质来说,则事关儒门的道统问题,是朱陆二人借此辩难来树立己说的儒学之正统地位。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朱陆“禅学辩”实质上不过是二人的门户、道统之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