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欢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21-122
"是……的"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表达句式,但也因为其包含的句式丰富,语法功能多样而成为了留学生容易产生偏误的难点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依据的分类标准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的三类"是……的"句式,对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是……的"句偏误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考察英语背景留学生该句型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对该句式的分类和教学提出相关的参考意见,希望可以对汉语的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秀"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秀"在作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时候,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考察用作动词的"秀"时,运用了配价语法理论."秀"新产生的用法主要出现在本世纪初,在互联网及现代传媒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多种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挨"字在柳州方言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根据"挨"的语法性质,将"挨"分为"挨1""挨2""挨3",对其用法分别进行论述,并与普通话中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说明其异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X而X之"结构体的探究主要从"承接关系"、"并列关系"等七个方面论述"X而X之"结构体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复句内部的分句关系,阐明了"X而X之"经常充当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或独立的句子等语法功能并对疑似现象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赵雪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03-104
《马氏文通》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专著,学界对《文通》的作者、版本、性质、语料观以及《文通》以前未产生语法学的原因等方面都有深入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史料挖掘等原因,造成人们至今尚对《文通》研究涉及的大多数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文通》中"名字"及其分类等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并结合前人观点与今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对《文通》"名字"卷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壮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jщ33"就是其中一个,它由一个表示"在、居住"意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分:一是介词;二是进行体的标记.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设计已经走入了"速食化"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巨龙经济的腾飞,中国设计市场势必引领全球的设计风向.但是,在面对设计是该遵循"速设计"还是该选择"慢设计"时,设计人仍面临着困惑.此文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对"速食化设计"和"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未来中国更适合何种设计理念做出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所"字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因此,研究"所"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成因,不仅有利于我们弄清"所"字语法化的成因与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语法化的理解。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虚词"所"的语法化历程,分析了"所"字语法化的成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的日语语法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由于语法教学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多讲授知识而大多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学问题非常突出。为此,笔者针对日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为改善日语语法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的日语语法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由于语法教学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多讲授知识而大多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学问题非常突出。为此,笔者针对日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为改善日语语法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3.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在当今中国人的观念以及汉语的文献包括相当多的学术著作中 ,被频繁使用的“民族主义”一词 ,实际上并不完全与西方文献中出现的“nationalism”的涵义相同 ,甚至有超出“nationalism”的本来内涵而被过于泛化应用的趋势 ,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该概念的理解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产生了一部分歧义 ,或把凡带有“ -ism”这个后缀的词语均简单对译为“主义”的后果之一。澄清藏在这种现象中的迷乱 ,从语境分析出发辨识其中的真相 ,将会有益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也有利于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彼此进行互动。  相似文献   

15.
刘戈 《民族研究》2002,(5):69-76
“当”组合为词。宋元时代契约中少见“承当” ,但有“成当” ,《会编》4 2 9《元至治二年 (1 3 2 2 )祁门县谢子英卖山地红契》载 :“其山未卖之先 ,即无家外人交易。如有家外占拦 ,并是出产人自行成 (承 )当 ,不干买主之事。”这个括号里的“承”也是注释者补的 ,其实 ,“承当”以及由“承”组合的“承值”、“承担”、“承管”等词多见于明清时代的契约中。在责任用字与句子结构方面 ,宋元契约与 9— 1 0世纪敦煌契约中的“知”套语的关系一脉相承 ,这一点自不待说 ,与敦煌出土的契约比较 ,宋元契约“知”套语中的条件从句的内容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16.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族经济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对其研究中冷与热的分析,发现民族经济学发展的困境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其没有自己的研究范式,没有鲜明而得到认同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因此,发展民族经济学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对其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的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与阮西湖先生商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民族》1998年第2期刊发了阮西湖先生写的《关于术语“族群”》一文。在文中,阮先生认为ethnicgroup不能翻译为“族群”,“在国外人类学文献中,ethnicgroup一词就是指‘民族’”。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且,如果这样用下去,约定俗成后,将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因为ethnicgroup与“民族”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名词或术语。例如,《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ethnic条云:1)ofanational,racialortribalgroupthathasacommonculturaltrad…  相似文献   

19.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20.
藏文mdo gams和mdo khams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敦煌文献中的mdogams这一地理名词着手 ,认为该词后因语音的演变等因素 ,演变成元代的mdokhams(朵甘思 )。明代初期 ,藏族又出现多康三岗 (mdokhamssganggsum)等地理概念 ,朵甘思仅为其三岗之一 ,因此朵甘思和多康是两个地理概念。但因后期藏文文献中多康与朵甘思选用同一个词mdokhams来表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近现代的研究者 ,在mdokhams一词单独出现时 ,稍有不察 ,便容易产生歧义 ,乃至认为mdokhams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