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挺"是东北方言中表示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本文在整理词表和采访调查对象的基础上,对"X挺"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X挺"的使用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X得慌"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就东北方言"X挺"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王鹏翔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54-158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求证了"NP+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NP+的"来源于"NP+者","NP+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它是"作/当+NP+的"的紧缩形式,其中"的"提取"(作/当)NP"的主语,这种"的"跟"VP+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NP+者"演变为"NP+的"后,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3.
张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152-155
程度副词"还"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是有明确比较对象、必须与"比"配合使用、表示同向递进关系的高量级相对程度副词;二是有明确比较对象、不必与"比"配合使用、表示反向递进关系的低量级相对程度副词;三是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在主观倾向和用法上与"有点儿"形成互补关系的中量级绝对程度副词.其中作高量级相对程度副词的"还"与"更"在用法上易于混淆,但各有各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4.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客家"称谓由来考论--以清代以来赣南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6.
7.
陕北榆林是晚近成长起来的边疆城市.明初那里还只是一个小村庄,蒙古和明王朝之间的军事战争为其提供了发展契机.榆林由军事驻所到三边雄镇,进而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并由此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中国北边民族交错地带城镇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冬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138-141
列举了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的部分特色词,它们是铛、箸、着、恐、够公/够婆、息、飞鼠、白公/白婆、生鸡、臊甲、马荠、鼻头.这些词或者是古汉语传承词,或者是古越语底层词,或者是方言创新词.在此基础上同其他方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这些特色词不是方言接触的结果,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这说明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在历史上有过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差别可能是后来其他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壮汉语S-与t-的对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元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168-170
壮语里t-(t'-)>s-的音变现象是存在的,不论是汉语,或者是壮语,它们的内部或两者之间都存在着s-与t-(t'-)对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陕北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其宗族形态呈现出了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以往学界对我国的东南宗族关注较多,对北方尤其对西北的宗族关注较少。本文就陕北宗族的形成与特征作一探讨,以期为宗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区域个案。 相似文献
12.
13.
李冬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05-109
首先考察了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中鼻音韵尾脱落现象的分布、特点,然后指出,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之间共同存在的鼻音韵尾脱落现象不是其他方言影响的结果,而是其自身语言特点的保留,这为我们推测平话、湘南土话和粤北土话之间的密切联系再次提供了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4.
黎曙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151-157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并从方音比较研究的历史观、地域观、系统观、异读观出发,对南宁白话与南宁平话韵母系统之间的主要异同点作出因果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重叠是现代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及语法手段,长期以来得到了极其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言中的这类用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功能语法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尝试性地分析了西宁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认为西宁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用法是说话者表达评价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6.
刘剑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25-28
临高语的"濒危"词语,绝大多数是一般词汇,而且基本上是单义词.从词性上看,大多数是名词性的,主要是物质文明方面的;动词性的也有一些,主要分布在习俗、医疗卫生和科举学校等方面;形容词一个都没有发现.其消亡原因是由于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已经消失,或很少出现,或改换了名称,消亡进程与说话人的年龄、居住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