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宿州市企业出现的"用工难"呈现为:企业需求的用工缺口多者达到一倍以上,少者也在30%以上。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宿州市劳动力仍供大于求,"用工难"仅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特定的时间段和特殊的发展时期,属于结构性用工矛盾;用工矛盾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即农民工预期高薪酬与企业低效益之间产生的矛盾、用工需求的高增长与廉价劳动力低供给产生矛盾、企业用工高门槛与农民工低技能素质产生矛盾、农民工权益保障高要求与企业落实法律框架内规定的保障低落实之间的矛盾、惠及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政策和设施的低落实与农民工高要求之间矛盾。解决企业"用工难"结构性矛盾要靠"双手",一是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工、留工环境;二是发挥企业用工的主体作用,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这只无形的手解决企业用工难、留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不仅造成人力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带来了严峻的社会管理问题,不利于社会融合和社会互动。从农民工的角度看,高流动性是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在提高收入、改善工作条件等愿望的促使下,通过自身不断"试错"的方式,以期获得匹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年限、社会融入等差异所导致的获取和鉴别市场信息能力的不同使其流动速度存在差异。从企业的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竞争优势,努力保持劳动力的低工资是必然的选择。企业非正规的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和外出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隔离造成政府监管缺位,社会监督失灵,道德约束失效,农民工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年轻农民工只能"用脚投票"不断换工作,或中年后被企业辞退,导致过高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企业实行什么样的用工制度和用工形式,同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企业愈来愈要求把劳动力的管理放开搞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企业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有权自行决定用工方法。根据这个决定,必须改革那种不利于增强企业活力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用工制度,让企业真正按  相似文献   

4.
<正>人才派遣又称劳务派遣或劳动力派遣,是在"两种契约,三方当事人"模式下运作的一种新型雇佣方式,指人才派遣服务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用工方式。人才派遣用工方式是一种雇佣和使用分离的用工方式。采用人才派遣方式,将"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建立灵  相似文献   

5.
自进入2004年后,“民工荒”一词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出现。经过对珠江、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调查,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短缺问题,有的棉纺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不得不闲置纱锭。在山东,至少有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该省的企业却遇到了用工短缺问题,安徽、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地方的企业、娱乐场所更是连连叹息。这就是目前比较普遍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进城就业实际上是自身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一种交易行为,二者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实现交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城乡二元制度,农民工与城市用工企业之间的交易的效率低下,劳动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农民工就业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农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着我国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应该加快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确保农村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一、劳务市场的发展方向  1.按社会需求调节劳动力。这种功能具体体现在进行劳动力的余缺调剂,企事业单位计划用工和临时用工的安置,用非所长职工的合理流动及职工对企业空间的优选。这种调节功能的实现,是劳务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要强化劳务市场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形成灵活、畅通的信息网络,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工作人员队伍,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全方位、有计划、有领导的市场体系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调节功能。  2.兴办经济事业储存劳动力。劳务市场应具有容纳吸收社会劳动力和企业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刘翔 《今日南国》2008,(23):18-19
在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失衡的情况下,“试用期”也成为一些用工单位获取廉价劳动力的途径。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3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  相似文献   

9.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劳动力不是商品”;同时又明确指出企业“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符合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剖析薪酬不公及其分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并存的问题,基于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从薪酬决定与企业利润、劳动力维持和延续、物价水平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等多个关系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薪酬不公平问题及其所造成的分选效应。在此基础上,针对"求职难、招人难"现象,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旨在缩小薪酬差距,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结构的和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和谐企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和谐的构成要素有劳动关系、员工关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外部环境等。构建和谐企业应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建立企业内部公平机制;建立和谐的企业管理机制;打造和谐企业文化;全面塑造企业形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比重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提高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具有很大的空间。过去提高劳动报酬水平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特别是提高非公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存在一些难点。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进行政策创新,主要包括重塑工会体制,以保障劳动者的谈判地位,调整农民工的社保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运用政府力量建立剩余分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满足了企业用工方式多样化、降低用工成本和提高用工效率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劳务外包是专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文章从三个方面比较了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认为劳务外包对劳务派遣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劳务外包的两个主体--发包企业和承包企业仍可能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的发展并不改变我国以劳动合同制为主的用工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内部冲突与企业劳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资方代表和在本企业工作但没有任何投资的人即劳方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企业劳资双方的冲突经常发生,甚至出现了罢工!解决此类问题靠传统的做法显然不行.所以,该文着重探讨企业劳资关系的解决方法,并借鉴德国的经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产品内国际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趋势。论文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在产业升级中的机理,指出我国应分别从企业、产业、政府各个层面上推动企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从而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6.
员工主导型劳动关系下的员工通常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稀缺状态的企业核心员工,他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如何针对员工主导型劳动关系下的员工特点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已成为当前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心理契约在员工主导型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和特征,并提出了员工主导型劳动关系中心理契约管理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劳动为中介,企业理论构成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逻辑接口。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演绎的劳动逻辑看,劳动价值论具有优良的数理品质,企业视角内生于科学劳动价值论体系之中;从劳动演化的视角看,劳动过程和契约的联袂,生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合约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可以规定为嵌入劳动过程中执行特定经济职能的一整套合约安排,即劳动合约,企业的完整本质是历史规定与社会规定的统一。马克思企业理论的这一现代发展将会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带来更多的理论荣誉。  相似文献   

18.
确立法人产权共享制的关键是认识法人产权主体 ,法人产权主体根据收益分享权界定。资本、劳动、社会作为法人产权三位一体 ,缺一不可 ,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资本的法人产权是企业法人产生的基础 ;劳动的法人产权是企业法人有效运转的决定因素 ;社会的法人产权是企业法人有效运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背景,透过和谐这一视角,研究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致力于营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不仅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商品交换关系并非从来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基础上,古代的商品交换关系建立在劳动是个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形成基础演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建立后,国有企业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劳动是劳动者集合体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一演化意味着商品交换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