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直到本世纪中期,羌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据有关资料统计,羌族普遍信奉的神灵有几十种,而各地奉祀的区域性神灵则更多。羌族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牲畜神等,是羌人祭祀和崇拜的主要对象。祖先神一般供于家中,泛称家神。当然家神中也不一定全是祖先神,有的地方还将牲畜神等供于家中。各地供奉的家神在数量和称呼上出入颇大,但一般都供有人类祖先神木姐珠、  相似文献   

2.
直到本世纪中期,羌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羌族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牲畜神等,是羌人祭祀和崇拜的主要对象。天神阿爸木比塔是至高无上的,在他之下,有造天的神公木巴西,造地的神  相似文献   

3.
屯堡地区庙宇众多,各种神灵庇佑着屯堡人的精神世界。对于相对封闭而一元化的屯堡生活,宗教信仰让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营造了香火旺盛的世俗殿堂。屯堡人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高、比例大,在传统社会中基本是全民信仰,而且不是信仰单一宗教,是多元信仰和多神崇拜。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是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或谓民俗信仰)。从宗教学来看,民间宗教虽有别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制度化宗教”,但不能否认它是一种宗教。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特点,它是多神的偶象崇拜和魂灵崇拜,人们不是依据经典所规定的教义、教规信仰某种神灵,而是信仰某种神灵具有给人带来幸福或灾祸的超自然力量,而把它当做求福禳灾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宗教是道教,日本的民族宗教是神道教,同时两国又是多教共存、多元崇拜。在道教、神道教和多教共存的深刻影响下,执着追求现世幸福成为中日两国百姓幸福观的共同特征。这种追求现世幸福的内蕴的外化形式,就是中国人梦想"福禄寿"三星高照,而日本人执着信仰"七福神",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想得到现世的利益和幸福。  相似文献   

6.
宋代徽州人信奉的神灵名目繁多,既囊括了传统佛、道诸神,亦包括名目众多、带有很强地域色彩的英雄人物崇拜和自然神信仰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民间宗教信仰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徽州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百姓祈求神灵保护、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和愿望。而神灵种类的繁多,又体现了宋代徽州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岳信仰源于对泰山神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多重义涵,后成为道教山岳信仰的表征之一。日本阴阳道借鉴道教东岳信仰,崇拜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天神地祇八百万神,把泰山府君信仰贯穿于日本各类祭祀活动中,并使原本属于阴阳道土御门家的"泰山府君祭"逐渐发展成隆重而热烈的国家祭祀。本文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来探讨道教东岳信仰的多重义涵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5,(4):11-16
《焦氏易林》作为一部大致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特殊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关于日神、月神、风神、雨神、社神和山神崇拜的内容向我们展现了汉代人复杂的神灵信仰世界,使我们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时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系统,以及时人在这种精神世界和知识系统影响下的日常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9.
羌族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到多神信仰,始终没有迈进人为宗教的门槛,其信仰中的神灵还是一个较为朦胧的概念,很多时候都统称为“阿爸瑟”或“木比亚瑟”。“阿爸”是对祖父以上前辈的尊称,“瑟”指神;“木比亚”为天,两称可分别意译为神或天神。从神这个最原始的基本信仰核心出发,另有出现于其后的专称家神、火神、山神、青苗神等。围绕着神灵信仰,羌族对神灵的祭祀主要表现形式为祈神的许愿与报神的还愿。许愿还愿活动又分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私祭和以村寨为单位的公祭。羌族一年一度的公众还愿大典,各地有祭天、祭山、祭神林、羌历年等不同的说法,这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重大民俗活动的多元复杂性,同时也要求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正确揭示其潜在内蕴。为此,本文拟从羌族的祭坛、神树及其信仰观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10.
陕北的庙宇、神堂和窟龛大体上可以分为因神话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及杰出的历史人物修建的庙宇、因俗神崇拜建造的庙宇、神堂和神龛和因宗教信仰修建的庙宇与石窟三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陕北庙宇的修复和新建以及一家一户的神堂神龛的不断建造,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有神。陕北民间信仰的神灵并无严密的体系,也无一个至尊之神,而是一神多能、一庙多神。民间信仰的神灵大体可以分为神仙、妖怪和人鬼三类。毛鬼神信仰、民间祈禳十分盛行。陕北信仰民俗迷信俗信并存但以俗信为主流,突出实用性功利性功能,呈现出原始信仰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周宗教中不同的审祗其神性有异 ,孔子对之的态度也不同。昊天上帝与德想配 ,孔子持“可爱不可信”的态度 ;对德性不定的自然神和鬼魂 ,孔子或不言 ,或坚决排斥。但孔子对宗教祭祀中的那种情感的庄重、敬畏和身心的投入都十分赞赏 ,并将之改造成一种重在修养心性的境界观 ,奠定了儒学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2.
神 魔小说所赖以生 成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 契合了 创作 者和 接受 者的 审美 心理。 人们对神鬼怪异 故事的超常偏爱 其实是对自身局 限性 的一种 心理补 偿:一 方面 希望 能够 长生 不死,得道成仙;一 方面又希望通过 对仙、神的膜拜 ,乞得现世平安。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甲骨文中的河卜辞,主要运用神话学的方法,从神之诞生、神之职能、神之形象、神系世界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商人以“万物有灵观”、人之特性、殷商现实社会为参照来实现神灵建构。殷商时期属于神话体系的混沌期,诸神皆是综合神,其职能呈现交叉与重叠。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四方神名分别是东方折丹、南方因乎、西方石夷、北方,四方风名分别是东方俊、南方民、西方韦、北方。古人认为,太阳的日循环是经由东南西北的顺序运行的,东南西北四极点正对应着一日的朝、午、夕、夜四时。《山海经》四方神名的名义正好体现了太阳在朝、午、夕、夜四时,或者说东、南、西、北四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谶纬神学与今文经学尤其是齐地方士化儒生关系很深。谶纬神化刘姓皇权,奉孔子为宗教主,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光武帝刘秀进一步使儒教国教化,对东汉郊庙祭祀体系(本文称为国家祭祀)包括封禅、明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响,封建时代的国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体系化,郊祀祭天成为证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统性和神圣性必须举行的仪式。谶纬神学对东汉及以后国家祭祀的确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神灵崇拜是苗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万物有灵的苗族来说,当他们寻根问祖时,认为枫香树、鸲鹆鸟、盘瓠、蝴蝶妈妈、姜央与他们的祖先有关,便创造了一些祖神的形象。当他们感恩图报时,认为牛、枫叶、芭茅草、竹、石给他们带来了福祉,便创造了一些物神对他们进行崇拜。  相似文献   

18.
《易传》主要是对天道、人道的摹写,进而阐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天道与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天道统摄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天道与人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达到了合一。《易传》哲学,先谈天道,由天道推演人道,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在当今社会价值重建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社会信仰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原初社会普泛性的巫术文化因此转变为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宗教祭司文化,巫师沟通神人的权力最终为帝王所独占。“绝地天通”是巫术向宗教演变的一个隐喻说法。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十五国风”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通过神祗意象的塑造写了先民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h筮活动、丧葬习俗等,表现了先民们敬神、畏神、祭神、祀神的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