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张曙光 《学习与探索》2006,3(1):136-143
人的自我中心与理性是现代性的两个主要推动力和特征,也是后现代着力批判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与现代"理性"具有种种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现代理性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理性只有重新获得德性维度和反省能力,才能在促使人的自我中心的发展之后,与感性和信仰一道,超越人的自我中心.而个人生活的重新社会化同时也是新的生活共同体的建立,则是现代性问题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三重维度及其在中国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是人自身的现代性,它是人在自我敞开中呈现的现代性理念、制度和态度所形成的多维互动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使现代性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现代性在中国生成的主要问题不只在于人们所强调的现代性理念的不普及、宏观现代性制度的不健全,而且在于微观现代性的理性机制还没有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机理,在于作为人自身现代性最活跃维度的现代性态度远没有发育,以至于人自身的现代性无法真正生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西方哲学家对自由概念的阐述和界定,指出由启蒙运动确立的自由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自由,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也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反之,后现代主义所说的边缘化、零散化、平面化等不过是消极无为、随心所欲的散漫,并不具有积极建构的意义.我们理应对自由与散漫加以区分,为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公正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人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看,以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既拯救了"人",又葬送了"人"."人之生"和"人之死"均源自同一个基础、同一个事件.这一悖谬正是启蒙的辩证法.现代性对"人"的解构,无疑是一个多层面协同的历史进程,它体现在世俗基础、制度安排和学理依据等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8.
由于时代境遇和问题关注的共通性,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法兰克福学派的新型人学立场,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性建构的合理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所具有的"反思启蒙"与"重新启蒙"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我们调整现代性建构的致思方向;法兰克福学派所确立的"超越现代性"与"重建现代性"的实践目标,有助于我们把握现代性建构的方向;法兰克福学派融批判与建构于一炉的研究方式,有助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与"青年"有关的话题一直都是文学/文化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与当今中国的特定语境有关,更是中国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小说,就会发现青年形象的变迁——从"革命青年"到"问题青年"再到"反叛青年"乃至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及其针对"永恒的青春"的反复书写,虽然折射出青年自身命运处境的起伏,其实更是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展开方式及其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数学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数学哲学的视角来把握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康德作为现代性的旗手以先天直观形式论证数学真理的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则以现代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反对理性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赫费首先从当代思想论争的视角为康德的数学哲学进行了有力辩护,然后通过厘清数学与纯粹哲学的关系来批判那种以数学学科现状去论证后现代主义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都市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与现代性诉求的嬗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以群体意识为核心的前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共同"在场"营造了多元对抗的文化 审美格局,三者的不同矛盾形式与消长的规律,内在地决定了现代都市文学由萌生到分化再到成熟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科学性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在现代性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性部分地决定了现代性的内涵;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将科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批判对象,使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学性的内涵以及科学的文化价值,并且可以反过来更好地把握后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将哲学基本问题定位于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问题而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转向,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历史性超越.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物化生活与人类社会化生活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对"种"的生活意义追求和人对"类"的生活意义追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抵牾冲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必要的层面.现代性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现代性文化的构建成为可能.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支配性逻辑驱动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最后,文章从边陲及中心二元范式出发,阐述了现代性文化认同中的困境与矛盾,剖析了全球视野内现代性文化认同过程的模式及其内在支配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资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现代性、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我们唯一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这种新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的反题当然不是后现代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的普遍化而放弃社会主义的方案。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机会主义政策,是很难找到出路的  相似文献   

17.
田鹏颖 《求是学刊》2007,34(1):46-52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的正面功能,而忽视现代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后现代性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性之外的某种力量使然,而是现代性内在的超越本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性的自我完善、补充与提升。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看,解决这两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9.
成伯清 《浙江学刊》2005,(2):160-16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热闹起来的"全球化"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此前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但是,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它们分别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结果、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终结以及全球的多种现代性.但是,仅从一般而抽象的角度,并不能深入探索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本文接着从现代性与全球化建构地方性的不同方式入手,尝试着展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与断裂性.通过揭示"自上而下的全球化"中所包含的讹诈,本文主张我们应当践行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方案,也就是一种重新本体化.这不仅能使我们克服无家可归的状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采取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哈尔滨冬季部分空气污染为例,引出现代化的问题所在,并寻求现代性局限的根源,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的相关理念,从而证实了根除环境问题,另一种途径是可能的。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五位一体",这与建设性后现代的理念不谋而合,建设性后现代的思维模式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积能量,中国的发展呼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必将跨越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而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