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明理学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官方哲学,统治时间达七百多年,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冲击,为了恢复儒家作为合法地位,朱熹作为集大成者,建立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对由程颐提出"理一分殊"思想,朱熹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它的思想包含着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三个方面,在此之中,朱熹哲学实际上成为封建皇权的精神象征,并包含很多唯心主义成分。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自南宋理宗以后,一直到清代封建王朝崩溃以前,都是我国的官方统治哲学。这种以封建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哲学对抑制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压制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生,维护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所以自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不少的思想家,都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四川理学及其特点余光贵关键词:宋明理学,四川理学,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思辨特色和完备体系的理论形态。着意于从本体论上为纲常伦理作论证,注重义理心性的探讨,具有丰富辩证思想等是其一般的思想特征。由于宋明理学在封建社会后期经历了一个由产...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哲学发展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从北宋到清末的七百年,它一直是作为官方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统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不但在国内有深远影响,而且也给国外尤其是给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方各国以很深刻的影响。由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程朱理学对各国哲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同。本文试就程朱理学传入朝日两国的经过及其影响略作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气范畴与宋明理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理学各派思想家在构筑其哲学体系时,均把气纳入其哲学逻辑结构之中而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运用(心学的主流派除外)。通过各个不同学术流派的交流、辩难与融合,气范畴理论的发展在宋明时期达到高峰,同时标志着宋明理学——新儒学的思辨化和哲理化,成为足以与佛、道宗教思想相抗衡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可以说,离开了气,宋明理学便不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尊奉为“正统”思想,儒学也成了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思想,其影响所及,广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文学审美理论领域内,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道统”与“文统”,明道、征圣、宗经,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千古不移的正统的审美标准。本文拟从三篇《原道》谈谈儒家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明清之际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进步史学家和进步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他的整个法家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的政治路线的。”一种文学理论或文艺思潮,作为艺术实践的指导,它总要受到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制约,并且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王夫之正是在深刻批判后期儒家唯心主义反动思想宋明理学的斗争中,在深刻批判复古守旧、借古非今、分裂倒退的儒家反动政治路线斗争中,产生了他的法家唯物主义的进步文学思想。王夫之在文艺理论方面对于儒家思  相似文献   

8.
试论程朱理学兴衰的机制靳风林程朱理学自南宋理宗时被确立为统治思想之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圣经”长达八百余年,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因此,国内外近代、现代的大量哲学工作者对程朱理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程朱理学为什么长期...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至明清时期,理学的发展已到了历史的尽头。明朝的灭亡,满族贵族入主中原,政局的瞬息变化,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暴风骤雨,唤起了地主阶级中有识之士对历史的深刻反省。他们深感理学空疏无用、误国害民,对统治中国数百年的理学展开了批判和清算,从而形成了中国早期启蒙运动,颜元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普地狂澜泛滥东奔之时,不度势,不量力,驾一叶之舟而欲挽其流”(《存性编)卷一),对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0.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这是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开始动摇,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批判。在这股反理学的潮流中,傅山抱着抗清复明的信念,以先秦诸子思想,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武器,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阐发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被后人称为启蒙的思想家。清初,封建统治者利用宋明理学进行思想统治,广罗明末知识分子为其服务。对此,傅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为了躲避朝廷的纠缠、掩护自己的政治活动,他过着四处游医的生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与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针对明末政治腐败和明清易代的大变乱,他们的政治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性。在“君权”观念、赋役苛重、法令繁多等问题上,他们都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乃至解决问题的措施。总体而言,顾炎武、王夫之都以爱国者身份出现,政治主张的进步性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二人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导源于其学术理念的差异。顾炎武、王夫之都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的宋明理学进行反思,但王夫之偏重总结,从而建立起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顾炎武则偏重批判,从而体现出带有近代性质的启蒙意味。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封建社会后期,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向变种的孔学——程朱理学,展开了批判,在儒法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北宋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过渡,反动的孔学逐步演变为一套极端唯心论的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时期顽固坚持反动立场,恶毒攻击王安石变法的程氏兄弟(程颢、程颐),而集其大成者则是那个口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朱熹。在封建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朱熹适应大地主阶级维护反动统治的需要,继承其祖师爷孔老二的天命论,并加以梳妆打扮,精雕细刻,建立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朱熹讲理学玄而又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大儒,朱熹理学是后期封建社会的新儒学,它统治中国思想界达700年之久。人生理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朱熹的人生理论,不仅会加深我们对朱熹哲学的理解,而且经过扬弃,吸收其精华,对于创建我们新的人生理论有益。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里逐渐与中国封建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学说相互交融,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过:“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而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佛教,其所以能在中国扎根并发展起来,无疑具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中苦难深重的人民需要从佛教教义中去寻求精神寄托,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来麻醉人民以维护其统治,这就是佛教在中国扎根和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成为汉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对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人感应理论就是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杂糅百家用于阐释其政治哲学的表现形式。厘清其中的"天""人"关系,是理解董仲舒哲学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张志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  相似文献   

17.
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官方哲学。但是,理学在其初始发展阶段由于被斥为"伪学"而几度遭到禁止。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元学禁"以及南宋的"绍兴学禁"和"庆元学禁"都给理学以沉重打击。但理学毕竟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由于其政治适应性,尽管历经坎坷而终成正宗。这其中既有反道学斗争的缺陷,使得对理学的批判无力,也有魏了翁等人恢复发展理学的积极努力,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对程朱理学的政治需要。因此,理学的正统化实现乃是历史的必然。程朱理学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哲学,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必将被民主主义的思想所取代,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国家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的过程,并揭示了其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的历史条件,以及它在行蕴过程中,儒道法三家虽互补互黜,但儒学主体地位,其国家哲学性质最终并未改变。儒释的揉合使儒学走向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特点高聪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成为划分封建社会前、后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宋代也就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开端。其重要标志,一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租佃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一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的重大意...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早期启蒙者的教育思想陈朝晖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动,思想界也出现了一股启蒙思潮,这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教育作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激烈抨击宋明理学教育思想之弊端,提出了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