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近代的重要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对近代社会变迁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成就商务印书馆突出地位的众多原因中,广告不可或缺.在<大公报>上,商务印书馆运用系列广告、形象广告、赠品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推介各类书籍,为推进近代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大公报>广告的内容,可以对商务印书馆的经营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近代报纸广告的社会意义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2.
1927年初,“党潮”由“汉赣党潮”发展到反共清党。此间,《大公报》对“汉赣党潮”的兴起与持续、“汪蒋握手”、反共清党等阶段作了较为全面与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展现了该报的基本立场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体乃至当时社会在相关问题上的关注焦点与认识水平。当局者十分注重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对实现其政治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霁 《理论界》2007,(2):211-213
以出版、期刊、副刊为主体的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系统,既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考察文学译介活动不可或缺的途径。本文回到历史的语境,以同人刊物《学衡》和大众媒介《大公报·文学副刊》中的译介活动为中心,结合译介者群体诗学观的转变,探析中国现代文学报刊从同人话语向大众媒体的转变过程对文学译介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匪患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社会舆论对于土匪的一般认知和态度,对土匪现象的评论、治理对策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十分有意义和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上海出版的《申报》和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无疑是反映民国社情的标志性报纸。1912~1934年期间,在《申报》和《大公报》充分提供的时评版上,知识界人士站在政治风暴之外对民国匪患的成因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治匪问题之方方面面贡献方案,以提供政府作为治匪政策和策略之参考。他们借助报刊论政,表现了极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提出的许多解决民国匪患的建议和设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民间舆论的总体倾向。但是书生论时空悲叹,由于民国政治当局的腐败和复杂的社会纷争,他们治理匪患的建议和设想没有被当政者采纳,流为无法实现的空想。  相似文献   

5.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6):126-129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大众媒介的报纸、杂志、书籍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大公报》是中国现代一份富有影响力的报纸,其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副刊充分发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多重功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公报·文艺》深度介入到当时的文学领域,在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文学评奖机制的制定和文学审美标准的倡导以及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中都无一例外地显示了自己强大的力量。这在实质上是中国现代自由知识分子利用公共舆论空间实现自己文学理想的一次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创办初期,在其“开风气,牖民智”思想的指导下,刊载了大量揭露社会陋习,批评国人劣根性的言论,中肯深刻,发人深省,催人自新,对于国人认识自身的弊病,改造国民性,对于社会习俗的改良和进步,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会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57-160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征婚广告是我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到1936年共有72则这类广告,这是我们研究近代广告业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征婚广告的原因、内容及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中国征婚广告的发展、变迁进行探讨,以对中国广告史的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大众传媒,其广告以丰富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看到,当时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理念开始出现,并形成对传统心理的嬗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气象,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考察这一问题可对今日社会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诗界革命"运动的响应,清末<大公报>刊载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时事性,"救亡"、"启蒙"、"女权"等与时事相关的重要主题尤为突出,这是由<大公报>的宗旨和风格,以及其作为报纸这一载体的特质所决定的."诗界革命"运动所利用的现代传媒、所带有的政治意图,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加强和凸显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其美学意义则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报刊研究成为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追踪的领域之一,报刊史学亦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大公报》成为一大学术热点,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此前学术界对于英敛之时代(1902-1916年)的《大公报》研究却显得很不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侯杰教授一直把此一时代的《大公报》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自2000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了诸多学术成果,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他倾注几年心血研究的最新成果——《〈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时间跨度与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是研究英敛之时代的《大公报》,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12.
吴鼎昌将舆论、信息、政治、经济四者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出发,吴鼎昌是“四不主义”的始作俑者和修改者,是“文人论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政治视角看,《大公报》是吴鼎昌攀登仕途阶梯的政治筹码,他看重的是报刊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经济视域下,吴鼎昌是新记《大公报》名义上的出资人,其借用银行的资源和资本,控制了《大公报》的资本来源与股权分配,并成为了报纸实际意义上的“把关人”。同时,他也将《大公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从长沙《大公报》(1924)看湖南匪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政局纷扰,军阀混战,匪盗猖獗。1924年虽为国共合作开始,但此时的湖南仍处混战之境,匪患氛炽。本文试通过对1924年湖南匪患状况及当局剿匪抚匪举措的分析,略探1924年匪患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鉴于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担忧,知识分子不再延续白色恐怖下的缄默.而是采取各种方式对国家的出路发表意见,希冀能影响当局。报刊议政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是非党派知识分子论说的园地,《再生》《时代公论》则代表了党派知识分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侯杰  秦方 《广东社会科学》2005,23(1):110-11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16.
吴宓主编的 31 3期《大公报·文学副刊》是《学衡》的同路刊物。“学衡派”的势力和影响 ,因此从相对狭小的学术界渗透到北方最有实力的大众传媒。吴宓通过探讨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张扬古典主义 ,反对浪漫主义。同时借译介白璧德、穆尔、布朗乃尔的理论 ,宣扬新人文主义 ,影射、批评中国白话新文学。  相似文献   

17.
客观主义的幻灭和《大公报》的历史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骂大帮忙"曾经长期被用来作为对新记《大公报》所持的评价。本文从办报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历史表现两个层面来对《大公报》这一历史评价重新进行审视与分析,认为《大公报》的历史作为并非是"小骂大帮忙"寥寥数字可以概括的,并提出历史遗产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不但在新闻领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在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它对日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密切相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大公报》对日本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九一八”事变前。早在1926年,“新记”《大公报》刚创立之时,日本军阀侵华野心就已经日益膨胀。《大公报》的三位总编吴鼎昌、张寄鸾和胡政之都曾留学日本,对日本问题深有研究。他们撰写的社评和论文对中日关系的分析之深刻在当时就曾引起公众的瞩目,并且也被日本朝野所注意。1928年5月,日本军队制造的济南惨案后,《大公报》就…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报刊,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记录了历史的沉浮,又引领了时代的变化,参与了都市女性文化的创造。本文拟以民国时期《大公报》为研究对象,探寻都市女性对头饰、服饰、脚饰等美的认知,揭示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女性对婚姻家庭的体认,借以考察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形态的缓性变迁。考察这些女性走入职场后对自身的反思,所表达的不同诉求。  相似文献   

20.
李丹 《东岳论丛》2012,33(6):87-91
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子夜》为代表,从近代经济史视野剖析茅盾笔下的公债,阐述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公债的概况,包括发行公债的背景、原因、种类以及公债的实际用途.并以中原大战为例分析主要由于时局与军阀混战的因素抑制公债价格,从而得出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权合法性受到挑战而忙于征战,现代化民族国家的缺失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