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前言 自1899年我国(指日本)开始对日本神话进行现代研究以来,日本神话之比较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一个领域。但是,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样的整理于八世纪的日本神话与海外神话传说进行比较时,是有许多问题的。既有《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样记录于古代典籍的,也有口耳承传直到近年才得以采集的;既有日本附近的、又有遥远他乡的。当然这就有许多问题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毛泽东哲学著作研究观点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黎 《天府新论》1997,(3):89-92,96
本文仅就日本学者对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和军事著作中的一些军事哲学思想的研究观点作一概述,以飨读者。对实践论的研究简况1951年4月,日本的《前卫》杂志第57期全文译载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人由此,日本开始了对毛泽东《实践论》为中。c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毛泽东哲学的重要意义。1952年,日本政法大学教授松村一人最早在日本《思想》杂志上连续发表了长篇论文《论毛泽东哲学的意义》,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他认为:毛泽东的哲学不仅具有中国民族形式,而且具有国际意义,他说:“何如用一句话来表达毛泽…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据东京消息:作为中国人看日本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北方人看日本》一书,近日由该丛书策划公司日本侨报出版社在东京举行了有中国新闻社、《人民中国》杂志、《中国经济周刊》、《中文导报》、《朝日新闻》日方、《国际贸易》日方等10家中日媒体参加的首发式。《中国北方人看日本》一书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的两位长期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笪志刚、郭力编著。该书收录文章涉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中国作者的研究、评论、体会,也有日本各界人士撰写的文章,可以说是中日学者、民间朋友合作的一部力作。书中既…  相似文献   

5.
冯增俊 《学术探索》2008,(6):143-144
《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探讨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重新诠释儒家文化中日本道德教育的时代嬗变,对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做出新的解读,取得了日本道德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对当代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术概论》被中国学者视为研究清代学术与思想的典范之作,在其单行本出版后即有日译本问世。1940年后,随着日本东洋学界世代的更替及一些学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关注,《清代学术概论》的价值被重新审视。但由于当时的战争状态,导致并未流行开。战后日本史学界被革命史观所笼罩,对梁启超的审视局限在革命史范围。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史学界对革命史观的远离,梁启超形象开始摆脱限制,《清代学术概论》再度被译为日文,战前对《清代学术概论》价值重新估定的趋势得以延续。近百年来该书在日本学界虽然译本诸多,但从未成为指导日本相关研究的典范性作品,其意义与价值为:一是从中窥见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情况,视其为一种了解当时历史情况的史料;二是将其作为前行研究而给予学术史上的地位,但新的研究早已溢出其范围。  相似文献   

7.
书讯二则     
(一) 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元化编选的《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最近正由齐鲁书社出版。文集收有户田浩晓等八位日本汉学家研究《文心雕龙》的11篇论文和一篇介绍日本研究中国古文论概况的文章,全书共二十多万字。王元化同志为此书的出版写了序,对收在本书的论文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就日本学者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1934年11月,巴金到了日本,先在横滨,后到东京。1935年8月离东京回国。日本之行,前后近10个月。在日本,巴金写了短篇小说《神》、《鬼》和《人》(曾名《东京狱中一日记》),童话故事《长生塔》,散文、杂感集《点滴》等。通过文艺创作,巴金对日本社会进行了研究,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反思。日本之行,对巴金的创作思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他前期浓重的个人哀愁趋于淡漠,无政府主义思想得到反省,新的朦胧的希望已经产生,创作的倾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日本掀起了一股《三国演义》热。对政界人士来说,无疑是有实际价值的,他们认为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启迪。观察一下日本的《经济外交》以及对美、中、苏、东盟等国的外交政策,可以说不乏某些运用《三国演义》的具体实践。对于财界、企业界人士来说,他们也认为研究《三国演义》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企业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日本《愿望》杂志1985年6月号为纪念创刊3周年,特地编了名曰《三国志——商业学的宝库》专辑。该刊编辑部约了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5):169-173
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使日本成为《解放日报》的重要关注对象。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作为延安时期中共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对日本政局以及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导更加密集,主要涉及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战时动员、反战情况等方方面面。本文以抗战胜利前后(1945年1月—1946年初)《解放日报》的相关报导为研究文本,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以了解其时中国共产党的对日本国内情况的关注及对日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尹秋鸽 《理论界》2014,(2):133-135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对中国红学新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日本红学动态的把握,都为译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归化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易于日本读者接受的亲切风貌,大力推动了《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伊藤漱平的译介经历与成果对于《红楼梦》的译介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分身"到"变异" 张弘:您的日本研究比较注重创造新概念,比如《分身:新日本论》(以下简称《分身》)说中国和日本互为"分身",《变异:日本两千年》(以下简称《变异》)用"变异"来描述日本转变的非常态.我相信,这一做法并非偶然.另外,您的研究偏重于国家精神、民族意识,而视野则聚焦于东亚世界秩序,这明显有别于此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5.
日本现代在楚辞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有铃木虎雄《论骚赋的生成》、青木正儿《楚辞九歌的舞曲结构》、吉川幸次郎《诗经与楚辞》、白川静《楚辞丛说》等 ,桑山龙平、浅野通友、小田一郎、稻耕一郎等也有不少成果。论文对日本现代楚辞研究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评论 ,分别指出其特点成就及不足 ,以资中国学者借鉴 ,并同时肯定 ,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中国本土 (包括台港澳 )以外水平最高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学者松尾尊充在《世界》1988年第二期发表《五四运动与日本》一文,指出:五四在中国非常受重视,被认为具有划分中国史的现代与近代的划时代意义,是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出发点。但是近年来日本的五四研究出现了一种新倾向。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的《五四运动史再探讨》对中国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否认五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相当热衷.从翻译上看,《西游记》译本遍及各国.在南朝鲜,金龙济1952年译成了《西游记》为最早;在越南,现只有瑞定1961年译的《西游记》一种;在日本,以西田维则(笔名口木山人)从1758年开始据《西游记真诠》译成的《通俗西游记》;在英国,最早是1913年李查(Timotny Rlchdrd)据《西游证道书》译成的《天国之旅》;在法国,  相似文献   

18.
董文武  孙文阁 《河北学刊》2005,25(6):175-179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有着巨大影响。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史记》研究,都作为重大课题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很大不同点。  相似文献   

19.
<正> 日本哲学史是东方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它的研究尚处于初创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它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然而,从未公开出版过一部通史性的著作。由王守华、卞崇道合著的《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是值得庆贺的。《教程》值得肯定的特点是:鲜明、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20.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思潮史》及4卷本《日本文学史》,是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中代表性、集大成的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模式,具有可贵的革新意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日本文学史》作为迄今仅有的中文版大型日本文学史,资料丰富,填补空白.但在文学史基本概念、术语的确立、理解、界定和表述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文学思潮”的界定,对西方文论中“写实”、“浪漫”、“象征”等文学概念与日本特有的文学思潮概念之间的对接,对“诚”、“幽玄”、“寂”、“粹”(意气)等日本文学基本审美概念的阐释,对日本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界定及不同性质的理解等等,都留下了可以再加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