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既不是自然的历史,也不是精神的历史,而是资本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之谜"的揭示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之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和世界历史的"资本"表达。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所体现的只是资本的自由和扩张本性,人的自由和个性仍然受资本逻辑的宰制。《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由"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资本论》开启了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世界历史的新进程,因而《资本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时间概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哲学家们都参与了这一课题的讨论。《资本论》对此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它不再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出发考量时间的本性,而是径直从现实的人的生命异化着手,来探索时间流俗化的深层根源。马克思始终把生命的异化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思考,在他那里,时间只不过是生命得以展开自身的维度和视域而已。澄清马克思对时间观念的变革,无论对于厘清马克思哲学同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区别,还是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旨趣,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体制改革: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困难中果断开拓、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渐进中逐步深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转型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政治关系对于转型性发展的调节与保证作用.当前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同大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同时还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在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诸手稿中的全部论述在最终意义上都是关于社会存在的。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存在论在解析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地位作出系统说明,但它实际上规定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特质。马克思把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并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当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作为“人的科学”时,通常会面对两种置疑:一是海德格尔式的人道主义批判,二是阿尔都塞式的“无主体”的历史过程。但马克思的“人的科学”是其“历史科学”的“事情本身”,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经过了“无人身的理性”到“作为本质的人”,再到“现实的人”及其全面展开的三个阶段的现象学还原,因此,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革命真正地“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一度”。  相似文献   

7.
赦宥是一种国家性质的宽恕行为,其盛行于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具体表现为君王对犯罪人应受刑罚的免除或减轻。时至近代,教免制度却因其遗留太多人治痕迹而饱受批判。然而,笔者认为,以往的历史必将成为现实的传统。赦免制度的历史存在与现实合理性,可以支撑起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刑事政策手段继续存在于现代法治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8.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5,(6):133-137
在8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余华以血腥和暴力著称,这出于他所强调的“内心的真实”的现实观,出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一种反抗意识。到90年代,余华由于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而陷入迷惑,陷入无法确认自我的“无名状态”,这表现为他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及他的两种人生的对立。余华的历史从《在细雨中呼唤》开始,经《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阶段,并在此建构了他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新时期海洋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概念在当下学界的讨论中缺乏明晰的理论梳理,出现泛滥和误用在所难免。海洋空间的理论架构注重对海洋史概念的时空定位,从海洋空间视域出发,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该概念所指向的空间包纳与性质特点,将会为今后的把握和研究提供有效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变迁,体现着马克思不断根据现实问题的变化而调整致思路向的过程。起初,为了破解所谓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卷本著作”“三本书构想”的计划。尔后,超越物质利益所表征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浅层”,马克思深入现代社会结构内部,以生产结构这一现实问题为导向展开探讨,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个分篇”“六册计划”。在现代社会生产结构中,资本逻辑是极为关键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关于《资本论》的“九项内容”“三卷四册结构”。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它的变革来构建一种文明新形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决定了《资本论》的叙述结构始终是开放的、未完成的,从而推动马克思为之不懈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2.
周惠杰 《北方论丛》2004,3(6):99-103
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中乌托邦维度的研究,根植于人性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这种研究把人的现实存在与人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解放内在关联起来,是对人的意义统一性的救赎,其锋芒直指现实中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既有益于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现时代价值,深化和拓展整个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又有利于批判人的现实存在并对现实存在异化性进行扬弃与超越,为中国21世纪总体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意义支撑,使之成为一支时代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与资本家两阶级理论出发,建立在卡莱茨基利润决定模型基础上的三阶级理论框架解释了由金融收入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不稳定性。金融收入的上升,导致了再分配效应、需求效应和金融不稳定效应,进而对有效需求、资本积累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紧缩和产出过剩危机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就愈发不稳定。反之,间接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思想史上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尤其是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关于世界历史的产生、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等许多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唯物主义、人学、整体性、实践性、非欧洲中心论等五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以不同的理论方式涉猎了"历史"的规定.从总的倾向分析,西方传统哲学均以"超历史"的方式解释"历史"的性质,将"历史"置于"本体"或"意识"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加以说明.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历史"观以关于实践的现实性思考方式为前提,将传统哲学附加于"历史"之上的"超历史"因素归之于"历史"活动本身,将对"历史"的具体理解真切地返归到本来的生活根基上.这一思考方式确立的实质是将"历史"具体的和现实的规定还原于历史的境遇与条件之中.正因如此,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历史"观既不是诉诸"历史"的普遍性解释原则,也不是经验式地归结为流变的"历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提供了超越以往哲学的抽象解释,使之真正具有了现实性力量的客观内容,并确立了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性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苏联教科书哲学是现代版的旧唯物主义,以物料实体为世界本体.它将世界视为自动服从预定规律的分离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由此产生的“原像—镜像”关系将哲学引入了困境.当代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生成论”走出这一困境,开拓了全新的鲜活的物质世界图景.它以开放的“物质过程”作为世界本体,每一事物过程通过他物而存在,由此构成普遍的相互联系,使整个世界成为“物质过程集合体”.它以取代“构成分析”的“过程分析”作为主线,将事物发展视为随机自由趋势与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规律的对立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用发展观取代对事物“定性”的形而上学,用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取代预定的先验规律,是当代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资本,投入社会生产系统内部而使其得到增值,就会使整个经济系统不断扩张。这种资本扩张给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产生了深层危机,它引起了社会经济系统,社会结构、资源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一系列冲突,最终使资本无法扩张,形成"资本逻辑悖论"。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消除资本,而是使资本扩张能够循环,使剩余价值回归人类自身,回归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中。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实现这种价值复归的路径选择,就是对资本扩张产生种种危机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要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唯心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体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关系主义方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强烈逐利求金欲望在生产领域的反映。"资本共同体"建立在资本同工人交换的基础之上,它是资本的联合,不是个人的真正联合,因而是被迫、偶然、抽象、外在于人的。工人由于贫困不得不服从"资本共同体"的强制,这种共同体同工人格格不入,没有实现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自由发展也是以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他们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人还不是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人。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深入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资本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