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 对开封犹太人与儒家文化求大同存小异的文化心理是怎样形成的研究,也是对开封犹太文化为什么消失了的回答。我们知道,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活动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四个要素,其中共同的文化心理是维系一个民族完整存在的核心。即使前三者都失去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仍然能维持一个民族的继续存在。如果共同的文化心理改变了,那么这个民族的性质也就改变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绥先生于1990年在《上海大学学报》的第2期上发表了《犹太人在中国中原地区被汉化原因之探索》一文,探讨了开封犹太人民族文化的消失问题,读后令人很受启发。张绥先生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造成开封犹太人被汉化的重要原因,因为科举制度所确立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重商主义的价值观。“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讨欧洲中世纪犹太人的文化地位和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犹太人经营长距离贸易的活动为他们掌握各地的语言和了解各地的风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犹太人对宗教文化和世俗科学的注重使他们确立了在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犹太人协助或直接从事翻译活动,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欧洲各民族开始关注自己的神话.这是各民族为了提升自己文化地位,认证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尼采通过研究悲剧来证实自己的民族神话,反对基督教和文化移植.他借用"金发野兽"批判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金发野兽"代表着古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欧洲先进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暗合了迷索思的精神.尼采的神话理想就是用迷索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和基督道德.  相似文献   

4.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6.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的追求和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也许要算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了。当时,一批中青年作家举起了“寻根”大旗,他们向传统文化去寻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震憾了整个文坛,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几年过去了,寻根热潮渐趋平静,“寻根文学”的旗帜在空中消失了。但它毕竟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探讨一下它发生的原因及其某些特点,反思一下它的经验教训,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寅恪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换句活说,王氏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史观。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本文尽量按照王,陈二氏的原有思路,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史观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不同于民族身份;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它总是具有排斥他人的作用。它认定凡属界定为“民族”的群体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拥有领土的国家,即从美国和法国革命以来先后成立的那一类。从实践上看,民族主义的纲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控制一片界限分明的领土。但既然各个民族极少有在地理上互相分隔开来的情况,民族主义便意味着分裂和排外。 民族主义者不仅反对“外人”,他们也力求成立“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他们”的民族则在此国家中独揽政权,或至少是享有正式规定的特权地位。于是,文化歧视、人身侵犯、乃至在极端情况下把大量人群驱逐出境和实行民族灭绝等等行为相随而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是中华民族“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史学”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不同于中原汉族“史学”的民族特色。 一、不平衡性与渐进性 从先秦至清末,先后活跃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的少数民族计有四十几个。但是,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史学”。除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维吾尔等少数几个民族有“史学”外,其余大都未见形成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夏秋之际,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寻根”的热潮。在这场讨论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以及作为它的一种具体体现的各别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尊、崇,被赋予为中国文学提供扎根土壤的光荣职能。曾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激烈批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却被斥为“借助西方文化”,“从此切断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断裂带”。以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赢得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的五四运动,同显然具有封建特点的“文化大革命”等量齐观地被视为切断文化传统的两个文化断裂层。在这场讨论中,鲁迅也遭到一些人  相似文献   

12.
云南通海县的蒙古族,是元代云南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经历五百多年沧桑而顽强生存下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既不同于北国蒙古草原的同胞,又始终未融入其他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阐述了其语言、生产与生活、社会习俗等特点,着重介绍了建国四十年来经济、教育科技与卫生、社会风尚的巨大变化,向读者描绘出一幅“民族小岛”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献   

13.
中西古文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前人对中西两大文明历史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   (一 )中国学者的比较早在本世纪初 ,在中国爆发的“新文化运动”高潮中 ,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就对中国文化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西方文化的异同作过许多比较 ,并进行过激烈的论争。当时主编《青年》杂志的陈独秀 ,在 1915年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当时人们所说的“东洋民族”主要指中华民族 ,所说的“东方文明”主要指中华文明 ;所说的“西洋民族”和“西洋文明”指的是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地中海—欧洲各民族和他们的文明 )一文中 ,认为“东洋民族”和“西洋民族”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2000多年前,由于罗马帝国的野蛮入侵,犹太人痛失了家园和土地.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先后到过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以及欧洲中部一些国家和地区.到近现代,他们又先后漂泊到北美洲、南美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只有19世纪末到了中国的哈尔滨,才获得了一种良好的境遇.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共同生活中,他们为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今,他们在这里留下的大量遗址和遗迹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关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一个屡遭不幸的民族得到了一个东方大国人民的真情呵护与尊重,使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15.
论辽代契丹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古代民族之一,从南北朝时期便和汉族有所接触,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浸润和薰陶。迨至辽代,契丹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吸收和继承,也臻于鼎盛时期,从而使得契丹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诚如有的同志所说:“契丹社会逐渐封建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吸收汉族先进影响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落后民族总是皈依于先进民族的文明时曾说:“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虽然各落后民族都不能摆脱这一永恒规律的制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历史上看,日本人民是最善于向外国学习的民族,他们勇于吸取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改变自己落后的和过时的东西,特别是近代以来,这种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在他1977年出版的《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引进外国文化,有过这样一段评语,他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例子的。”①日本人在引进外国文化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的个性,这样就使日本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与国籍方面。基于特殊的宗教文化,美国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导致了他们从族裔与宗教情感方面对以色列具有一种高度的犹太民族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导致了美国犹太人对自身以及以色列具有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互伸援手:二战时期的中犹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社会科学》2000,36(4):67-71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互相尊重、同情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面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主义对文明世界的疯狂进攻 ,中犹两个民族互伸援手 ,谱下了中犹友谊的崭新篇章。一、中国人民对欧洲犹太人命运的关注早在纳粹德国掀起反犹恶浪之初 ,中国人民就十分关注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犹太人的命运。希特勒于 193 3年初在德国上台 ,随即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 5月 11日 ,排犹浊浪开始波及德国文化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等地组织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将犹太人写的书及其他“非德意志”书籍 (如共产主义书籍 )均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犹太人墓地在犹太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它的成功迁移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当时哈尔滨犹太公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哈尔滨犹太人墓地的成功迁移是中国不存在反犹势力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确的宗教民族政策的产物,它拉近了哈尔滨人与犹太文化的距离,也是哈尔滨居民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